3355创伤后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化脓甚至危及生命。作为医护人员,科学指导患者护理伤口至关重要。以下是伤口护理的“三要三不要”原则,助您有效预防感染,促进愈合。
伤口护理“三要”:构建抗感染防线
(一)要及时规范清洁伤口
清洁是阻断感染的首要环节,需根据伤口类型精准处理:
1.浅表伤口(擦伤、轻度割伤):立即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30秒以上,清除泥沙、灰尘等异物;若有油污,可加少量无刺激性肥皂轻柔擦拭后再冲洗。
2.穿刺伤(钉子、针头所致):这类伤口深而窄,易藏匿致病菌,应从近心端向伤口方向轻轻挤压排出少量血液,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24小时内就医接种破伤风疫苗。
3.特殊污染伤口(动物咬伤、粪便污染):先用肥皂水彻底冲洗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周围皮肤,立即就医评估是否需要狂犬疫苗或抗生素干预。
关键提示:酒精、碘酒等刺激性消毒剂仅可用于伤口周围皮肤,严禁直接涂抹伤口内部,以免损伤新生组织。
(二)要科学保护促进愈合
“伤口晾着好得快”是常见误区,干燥环境会导致结痂过硬,阻碍组织修复:
1.维持湿润环境:清洁后涂抹含凡士林的抗菌软膏(如莫匹罗星),或使用无菌敷料(透明贴、纱布)覆盖,既能隔绝细菌,又能加速上皮细胞再生。
2.敷料更换原则:浅表伤口每日更换1次;渗液较多时,若敷料浸湿超过一半需及时更换;深度伤口遵医嘱(通常1-2天更换1次)。
3.特殊伤口处理:烧烫伤需用浸湿康复新液的无菌纱布覆盖;术后缝合伤口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减少渗血。
(三)要动态监测感染信号
感染初期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每日需重点观察:
1.局部表现:伤口周围红肿范围超过1厘米、疼痛加剧、出现黄色/绿色脓性分泌物(带臭味)、皮肤温度升高。
2.全身反应:发热(体温≥38.5℃)、乏力、伤口附近淋巴结肿大(如手部伤口引发肘部淋巴结肿)。
3.高危人群重点关注:糖尿病患者(血糖>8mmol/L时感染风险倍增)、老年人、长期服用激素者,即使轻微红肿也需警惕。
伤口护理“三不要”:规避致命误区
(一)不要滥用偏方或自行用药
临床中42%的感染案例与不当处理相关:
1.牙膏、酱油、香灰等偏方:无消毒作用,反而污染伤口、掩盖感染迹象。
2.草药、蜂胶: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增加清创难度。
3.自行涂抹抗生素软膏:不可超过3天,无效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耐药性产生。
(二)不要破坏伤口保护屏障
痂皮是自然防御层,强行撕扯会导致新生组织撕裂,延长愈合时间,增加瘢痕风险。同时敷料粘连时不可硬揭,需用生理盐水浸湿后轻轻分离;推荐使用凡士林纱布等防粘连敷料。
(三)不要忽视特殊伤口的专业处理
以下情况必须由医护人员处理:
1.深度伤口:见骨、见脂肪或出血不止的伤口,需清创缝合和破伤风预防。
2.动物咬伤:猫、狗等咬伤可能传播狂犬病,需24小时内规范处理并接种疫苗。
3.慢性难愈伤口:超过2周未愈合的伤口(尤其糖尿病足),可能存在血管病变或感染。
4.大面积烧烫伤:成人烧伤面积>1%(约手掌大小)、儿童>0.5%,或涉及面部、关节部位。
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一)糖尿病患者:每日监测血糖(控制在7-10mmol/L),用温和消毒剂清洁,避免挤压伤口,发现红肿立即就医。
(二)老年人:家人协助观察伤口,选择透气敷料,加强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肉)促进愈合。
(三)免疫低下者:肿瘤患者、长期用激素者,轻微伤口也需预防性使用抗菌敷料,缩短观察周期至每日两次。
结语
总之,伤口护理的核心是:“清洁不刺激、保护不封闭、观察不忽视”。掌握“三要三不要”,降低80%感染风险。若伤口化脓、发热或愈合停滞,务必及时就医。科学护理小伤口,避免大麻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