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对胃病、肝病耳熟能详,但提到胰腺,尤其是急性胰腺炎,许多人会感到陌生。然而,这却是一种被医生们称为“腹部疾病之王”的凶险病症,它起病急、进展快,重症患者死亡率可高达30%,足以在短时间内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急性胰腺炎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危险?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
胰腺,一个深藏于我们腹腔深处、默默无闻的器官,它横躺在胃的后方,体积虽小,却肩负着两项至关重要的使命。第一是外分泌功能,每天生产大量的胰液,其中含有多种强大的消化酶。这些酶本是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的“利器”,效率极高。第二是内分泌功能,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精准调控我们体内的血糖水平。
急性胰腺炎的本质,就是胰腺组织的“自我消化”。想象一下,本该去消化食物的强大消化酶,因某种原因在胰腺内部被提前激活,转而开始分解胰腺自身及其周围的组织、血管。这无异于一场发生在身体内部的“化学火灾”。被激活的胰蛋白酶、脂肪酶等会迅速腐蚀胰腺本身,导致组织水肿、出血甚至坏死。患者会感受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常常是持续性的刀割样痛,并可能向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自我攻击”的机制,是急性胰腺炎凶险性的根源所在,一旦启动,便很难轻易停止。
如果说胰腺的“自我消化”是场火灾,那么重症急性胰腺炎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后续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就是这场火灾引发的“爆炸”,其破坏力席卷全身。当胰腺发生严重的炎症和坏死时,大量的炎症细胞会被激活,释放出如瀑布般汹涌的炎性介质,它们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的剧烈炎症反应。这会导致血管通透性急剧增加,液体大量渗入组织间隙,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进而发生休克。同时,远离胰腺的器官也会受到攻击:肺部可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严重缺氧;肾脏可能急性衰竭,无法排出毒素;心脏功能可能受损,循环难以维持;肠道黏膜屏障也可能被破坏,导致细菌和毒素移位入血,引发致命的败血症。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正是重症胰腺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哪些“导火索”点燃了这场危险的内部火灾呢?临床上,胆结石和酗酒是两大元凶,占据了绝大部分病例。胆结石,特别是那些微小如泥沙的结石,在排出过程中可能会堵塞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后的共同通道,导致胆汁反流入胰管,从而过早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而长期过量饮酒,则会直接刺激胰腺分泌旺盛,增加胰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形成蛋白栓堵塞胰管,同时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对胰腺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当急性胰腺炎发生时,我们的身体会发出强烈的警报。最典型的信号便是突发的、持续性的上腹部剧痛,程度剧烈,常让人无法忍受,身体蜷缩可能会稍感缓解。同时多伴有腹胀、恶心、呕吐,且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医生在诊断时,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并重点关注血液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是否显著升高。同时,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腹部增强CT,是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它能清晰地显示胰腺的炎症、坏死范围以及周围积液情况。
面对如此凶险的疾病,预防远胜于治疗。首先,合理饮食是关键。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大量烧烤、油炸食品),这会给胰腺带来沉重的负担。限制饮酒量,最好能做到不饮酒,是保护胰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其次,积极管理胆道健康。定期体检,如果发现胆结石或胆囊息肉等问题,应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必要时及时处理,消除隐患。再次,控制血脂水平。对于已有高血脂的人群,特别是甘油三酯高的患者,应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和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也有助于降低胰腺炎的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