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鑫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5
38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严重低氧血症、双肺弥漫性炎症和肺泡水肿,导致患者呼吸极度困难,甚至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ARDS的核心病理改变是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引发肺水肿和肺泡塌陷,严重影响氧合功能。仰卧位通气时,受重力影响,血流丰富的背侧肺区更易发生肺泡萎陷,而通气良好的腹侧肺区血流灌注不足,导致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俯卧位通气通过体位改变,利用重力作用使背侧萎陷肺泡重新开放,同时优化腹侧肺区血流分布,显著改善氧合效率,现已成为中重度ARDS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证实,早期实施俯卧位通气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1.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在仰卧位时,重力作用使肺背侧靠近背部血流灌注较多,但由于水肿和压迫,该区域肺泡易塌陷,导致通气不足;而腹侧靠近胸部通气良好却血流较少,形成V/Q比例失调。俯卧位时,重力重新分布肺内血流,背侧肺泡因压力减轻而重新开放,显著增加通气面积;同时腹侧肺泡通气更均匀,避免局部过度膨胀,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ILI)。这一调整使通气和血流更匹配,整体提升氧合效率。

2.减少肺内分流

ARDS患者因肺泡塌陷,部分血液流经无通气的肺区(即肺内分流),导致未氧合的静脉血直接进入动脉系统,造成静脉血掺杂。俯卧位通过促进塌陷肺泡复张,扩大有效氧合面积,同时优化肺内气体分布,使通气与血流更匹配,从而显著提高PaO₂/FiO₂比值(氧合指数),改善低氧血症。

3.减轻心脏对肺的压迫

仰卧位时,心脏重量直接压迫左肺下叶,加重局部肺不张。俯卧位通过体位调整,减少心脏对肺组织的压迫,改善受压区域的通气,尤其对左肺下叶的通气恢复具有关键作用。

4.促进分泌物引流

ARDS患者常因炎症反应和机械通气导致痰液积聚,增加感染风险。俯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气道分泌物更易向大气道移动,便于吸痰操作,减少痰液滞留和继发感染,同时降低气道阻力,进一步改善通气功能。

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常规通气无效的顽固性低氧血症、影像学显示弥漫性肺损伤,以及高PEEP需求者。其核心机制是通过体位改变改善背侧肺泡通气,使氧合指数提升50-100mmHg。PROSEVA研究证实,早期(<12小时)每日16小时俯卧位治疗,可降低28天病死率16个百分点(32.8%→16%),同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2.5天。该疗法现已被国际指南推荐为ARDS的标准治疗,实施时需注意严格筛选适应症并规范操作流程。

2.禁忌症

(1)未控制的休克(去甲肾上腺素>0.3 μg/kg/min);(2)颅内压>20 mmHg的颅脑损伤;(3)72小时内曾行胸/腹部大手术;(4)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相对禁忌症包括:BMI>40、多发伤伴骨盆骨折等。在上述情况下,体位改变可能诱发循环崩溃(发生率约12%)、加重神经损伤或导致手术切口裂开。建议组建包括重症、麻醉、外科的多学科团队进行风险评估,对相对禁忌症患者可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试行4小时短时俯卧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当存在绝对禁忌时,应优先考虑VV-ECMO等替代治疗方案。

俯卧位通气的实施方法

1.准备工作

(1)患者评估:排除禁忌症并监测生命体征;(2)团队组建:3-5人协作团队(医师、护士、呼吸治疗师);(3)设备准备:包括防压疮软垫、管路固定装置及调整呼吸机参数(PEEP增至10-15 cmH₂O)。其中,气管插管需采用“工字型”双固定法,骨突部位使用硅胶敷料保护,这些措施可降低并发症风险达60%。完善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能将意外脱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

2.翻身步骤

首先暂停肠内营养并确认胃管引流,防止反流误吸风险。所有生命管路(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需采用“双固定法”加固。翻身时采用"侧卧-俯卧"两步法,同步保护颈椎和管路,头部偏向一侧并保持15-30°倾斜。关键要在胸骨柄、髂前上棘处放置减压垫,使腹部悬空2-3cm以降低腹压。肢体摆放遵循"游泳体位"原则:双上肢自然屈曲置于头侧,膝关节屈曲20°并垫高,这种体位既能保证循环稳定,又可预防压力性损伤。整个操作需在监护仪实时监测下由5人团队协同完成。

3.监测与调整

俯卧位通气期间需建立严密的监测体系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持续监测应包括SpO₂维持≥92%、ETCO₂(35-45 mmHg)和气道峰压(<30 cmH₂O)等关键参数,这些指标能实时反映氧合和通气状况。皮肤保护方面必须严格执行定时调整策略,每2小时交替偏转头部方向(左/右侧各45°)以分散面部压力,同时每4小时全面检查骨突部位皮肤状况,重点关注前额、颧骨、锁骨、髂嵴等易损区域,发现早期压红立即使用减压敷料。这种多维度监测方案能有效预防俯卧位相关并发症,保障治疗顺利进行。

4.护理配合要点

(1)气道安全:采用“工字型”固定+2小时评估制,确保插管位置及气囊压力稳定;(2)皮肤保护:使用5 cm减压敷料结合2小时体位微调,压疮发生率降低至9%;(3)循环管理:强调预防性扩容+实时有创血压监测,MAP<65 mmHg立即干预;(4)镇静方案:个体化,机械通气患者维持RASS -2~0分,清醒患者配合心理疏导。该体系经临床验证可提升治疗安全性40%,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效果

临床研究证实俯卧位通气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预后。PROSEVA试验表明,早期确诊12小时内实施每日16小时俯卧位治疗,能使中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PaO₂/FiO₂在4小时内提升50-100mmHg,并将28天病死率从32.8%降至16%(相对风险降低51%)。此外,该治疗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2.5天,减少ICU住院时间3.8天,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证据支持俯卧位通气应作为中重度ARDS的标准治疗措施,推荐在确诊后尽早实施以获得最佳疗效。

总结

俯卧位通气是ARDS治疗的重要策略,通过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促进肺泡复张,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实施过程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由专业团队规范操作、加强护理监测,以减少并发症。未来,随着精准医学发展,个性化俯卧位策略(如最佳持续时间、联合ECMO)将进一步提升疗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