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艳黔 张桂梅 白寿年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5

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代表着生命的律动,一旦呼吸停止,往往代表我们的生命面临着危机。对于一些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的人群而言,经常需要机械通气来提供呼吸支持,满足呼吸功能需要。然而,一些长期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需要积极配合早期康复,以保证治疗效果。下面基于KAP理论,从知识到信念再到行动,引导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积极参与早期康复。

了解KAP理论

KAP理论的核心包括知识、信念、行为三个要素,由英国学者科斯特提出。其中,知识是指个体对疾病知识、健康行为等的认知与理解,KAP理论认为知识是行为落实的基础,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信念和行为。信念则是个体对健康知识的情感反应与评价,积极坚定的信念是改变行为的动力,能够促使个体进行正确的行为。而在知识、信念共同作用下,个体可采取健康的行为。

KAP理论常用于健康促进领域,通过增强认知、塑造积极信念进而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因此,可将其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康复护理中,提高患者开展康复行动的积极性。

KAP理论指导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

开展健康宣教,增强患者认知。机械通气患者由于认知受限,对于早期康复的重要性了解不足,因此接受度也相对较低,未能积极配合早期康复。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方案。组织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健康宣教,通过图文展示介绍机械通气治疗原理,解释治疗过程、常见并发症等,说明康复训练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中的作用。进而向患者展示康复训练的分解图,借助短视频等呈现康复训练动作,加强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认知与理解。向患者提供关于早期康复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的相关研究,介绍其他机械通气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增强患者康复和治疗的信心,增强患者对早期康复的认知。

给予心理干预,强化患者信念。长期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护理过程中需要增强患者信念,为康复训练的展开奠定基础。采取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引导患者纠正呼吸机依赖心理,构建积极康复信念。与患者共同制定康复目标,如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可制定3天内床边坐立的目标,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通过播放音乐等转移患者注意力,进行放松训练,通过正念疗法减轻患者恐惧与担忧,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开展康复训练,落实康复行动。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结合患者意识状态、肌力等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对于处于昏迷期的患者,采取被动运动康复,护理人员每天定时帮助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为患者提供肢体按摩,每日2次。患者意识恢复初期,辅助患者进行床上训练,如采取桥式运动、握力训练等训练方法。患者意识恢复良好,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鼓励患者进行自主运动,协助完成床旁坐立、站立,以及病房内短距离行走等。促进患者康复,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待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后,指导开展上下肢强化训练,如阻力训练、踩单车等训练项目。

对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而言,呼吸功能训练是康复训练的关键。患者卧床期间,进行体位护理,每隔2h帮助患者翻一次身,将床头抬高30°,改善氧合,预防压疮发生。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增强患者呼吸肌力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叩背排痰,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采取体位引流处理,以促进分泌物、痰液排出,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总而言之,在KAP理论下,从知识教育到信念塑造再到康复行动落实,增强机械通气患者落实早期康复行为的积极性。在早期康复训练支持下,促进患者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使患者受益。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