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他汀类药物被誉为“里程碑式的发现”,主要是抑制胆固醇合成关键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致命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我国有超过2亿心血管高危人群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但是临床应用后部分使用者会出现血糖升高,甚至发展为新发糖尿病,使很多患者陷入“护心”与“控糖”的两难抉择。那么,他汀类药物导致新发糖尿病的机制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他汀与糖尿病的关联
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的关联并非偶然发现,200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涵盖13万患者的荟萃分析首次证实,与安慰剂相比他汀使用者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9%,此结论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得到验证,其中2012年美国《内科学年鉴》的数据显示,高强度他汀治疗患者糖尿病风险比低强度治疗者高很多。且他汀类药物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远大于其诱发糖尿病的风险,美国心脏协会研究表明,他汀治疗在每导致1例新发糖尿病的同时,可预防5.4例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因此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盲目停药的危害远大于潜在的血糖风险。
二、他汀如何撬动血糖平衡?
1. 胰岛β细胞
胰岛β细胞是分泌胰岛素的核心细胞,其功能依赖于正常的能量代谢和细胞结构。他汀类药物会损伤β细胞功能,这主要是因为他汀在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同时,也会减少辅酶Q10的生成。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其功能受损会导致β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影响胰岛素分泌。此外,长期使用他汀会激活β细胞的凋亡信号通路,导致细胞数量减少。
2.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要发挥降血糖作用,需要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以启动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他汀类药物会利用多重机制削弱此过程,例如:他汀可能导致脂肪细胞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增多,这些脂肪酸在肌肉和肝脏中堆积形成“脂毒性”,从而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他汀诱发的轻度慢性炎症反应会促使脂肪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直接损伤胰岛素受体,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他汀导致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下降,会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胰岛素受体的分布,间接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效率。
三、哪些人更容易受影响?
1. 基础代谢状态
糖尿病前期人群本身就存在胰岛素抵抗或β细胞功能减退,他汀的叠加作用会加速病情进展,新发糖尿病风险较高。此外,肥胖人群由于脂肪组织过度堆积,本就存在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他汀会加剧此状态,使其糖尿病风险增加。
2. 药物与剂量
亲脂性他汀更容易穿透细胞膜进入胰岛β细胞和脂肪细胞,对代谢的影响相对较大,亲水性他汀不易进入细胞内,诱发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低。在剂量方面,高强度他汀的风险比中等强度者高。
3. 遗传背景
遗传因素在他汀诱发糖尿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携带TCF7L2变异的人群使用他汀后,新发糖尿病风险比非携带者更高,这也解释了为何同样使用他汀,部分人群血糖不受影响,而有的人却出现明显异常。
四、如何平衡降脂与控糖?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需优先选择亲水性他汀或中等强度他汀,避免盲目使用高强度他汀,用药前应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完善血糖基线,便于后续监测。用药后,需每3-6个月检测空腹血糖,每年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一旦发现血糖升高趋势,或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抵消部分他汀的代谢影响,并减少精制糖、高反式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来维持健康体重。
总之,他汀类药物诱发新发糖尿病的机制复杂,涉及从分子到器官的多层级代谢干扰,但此风险是可控、可防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