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孩子写作业时,一会儿摸橡皮,一会儿凑到窗边看小鸟,十分钟都坐不住;上课的时候总走神,老师提问时,他根本不知道讲了什么;出门在外也停不下来,跑东跑西,还经常打断别人说话。这时,很多人会说“孩子就是调皮”“专注力差”,但其实,这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悄悄影响孩子。接下来,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聊聊ADHD那些事儿。
ADHD是神经发育的特殊表现
很多家长听到“障碍”两个字会慌,觉得孩子是不是“有问题”?其实不用急着焦虑,ADHD并不是孩子故意不听话,也不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对,而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相关问题。
ADHD主要有三种表现类型,家长可以对照看看孩子的情况:第一种是“注意力缺陷型”,这类孩子不一定多动,但特别容易走神。第二种是“多动冲动型”,孩子就像装了“小马达”,停不下来。第三种是“混合型”,也就是既容易走神,又爱多动冲动,这种情况在ADHD孩子里比较常见。
分清“正常表现”和“ADHD信号”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坐不住,就担心是不是ADHD,其实不用这么紧张。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和自控力本来就不一样。那怎么区分“正常表现”和“ADHD信号”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看“场景是否一致”。正常的孩子,调皮往往分场景,比如在家疯闹,但在图书馆、医院等需要安静的地方,能听从家长的提醒安静下来;而ADHD孩子的表现不分场景,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亲戚家,都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就算家长反复提醒,也只能安静几分钟。
其次看“持续时间是否够长”。正常的孩子,偶尔坐不住、走神,可能是当天没睡好,或者对事情没兴趣,过几天就好了;但ADHD的表现通常会持续6个月以上,而且不会因为场景、心情的变化而消失。
最后看“是否影响生活和学习”。如果孩子只是偶尔坐不住,但不影响上课听讲、不耽误写作业,和同学也能好好相处,那大概率是正常的;但如果因为走神,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作业经常写到半夜;因为多动冲动,总跟同学吵架,甚至因为乱跑摔倒受伤,这些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了,就需要及时关注,看看是不是ADHD的信号。
怀疑孩子有ADHD这样做
如果家长观察后,觉得孩子的表现有点像ADHD,别慌,更别自己给孩子“贴标签”,比如骂孩子“你就是ADHD,所以才这么笨”,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正确的做法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找专业医生评估。不是家长觉得像就是ADHD,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判断。可以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医生会通过和家长聊天、观察孩子的行为、填写专业的评估量表等方式,综合判断孩子是不是ADHD。
第二步,配合医生做干预。如果确诊是ADHD,也不用害怕,现在有成熟的干预方法。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常见的有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家长可以这样做:比如用“任务拆分法”帮孩子集中注意力,把写作业分成“先写10个生字,休息5分钟,再做5道数学题”,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任务太难,更容易坚持;用“正向鼓励”代替批评,孩子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夸他。
第三步,和学校老师多配合。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老师的帮助很关键。家长可以主动和老师沟通,告诉老师孩子的情况,比如“孩子容易走神,麻烦您上课多提醒他一下”;请老师把孩子的座位调前一点,减少周围的干扰;让老师多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帮老师发作业本,当孩子完成时,老师的表扬能让他更有信心。
结语
总之,ADHD不是“不治之症”,很多孩子经过科学的干预,长大后依然能正常学习、工作,甚至在某些需要创造力的领域表现出色。重要的是家长先放下焦虑,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陪伴孩子,别让“坐不住、走神”变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帮孩子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