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3肝脏,被誉为人体内的“化工厂”,承担着解毒、代谢、合成等500余种重要功能。然而,这个默默奉献的器官一旦发生癌变,却常常因早期症状隐匿而被忽视,导致许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肝癌,这一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第三大癌症致死原因,正悄然威胁着数百万人的生命健康。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肝癌的成因、预防与诊疗要点。
一、肝癌的“真面目”:从肝炎到癌变的恶性链条
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起源于肝脏)和继发性(其他器官转移至肝脏)两大类,其中原发性肝癌占90%以上,最常见的类型是肝细胞癌(HCC)。其发病并非一蹴而就,往往经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
病毒性肝炎:乙肝(HBV)和丙肝(HCV)是肝癌的主要诱因。全球约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病毒长期复制会引发肝细胞反复损伤与再生,增加基因突变风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NAFLD已成为发达国家肝癌的主要病因。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导致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诱发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进而增加癌变概率。
其他诱因:黄曲霉毒素(霉变食物中的强致癌物)、遗传因素、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也可能参与肝癌发生。
二、早期筛查:打破“沉默”的关键
肝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能仅表现为疲劳、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易被误认为“亚健康”。当出现黄疸、腹水、肝区疼痛时,病情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因此,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核心手段:
筛查对象:乙肝/丙肝携带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长期酗酒或患有NAFLD的人群。
筛查方法:
肝脏超声:经济无创,可发现直径1cm以上的肿瘤。
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AFP升高常提示肝癌可能,但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增强CT/MRI:对小病灶检出率更高,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
筛查频率:建议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联合AFP检测,肝硬化患者需缩短至3-6个月。
三、治疗突破:从“不可治愈”到“长期生存”
肝癌的治疗需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分期及患者肝功能综合制定方案:
手术切除:早期肝癌(单个肿瘤≤5cm或3个以下肿瘤且最大直径≤3cm)的首选方法,5年生存率可达50%-70%。
肝移植: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早期肝癌患者,但受限于供体短缺和费用高昂。
局部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通过高温或低温直接杀灭肿瘤,适用于无法手术的小肝癌。
介入治疗(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可阻断肿瘤血供并注入化疗药物,是中晚期肝癌的常用姑息疗法。
靶向与免疫治疗:近年来,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靶向药物,以及PD-1抑制剂等免疫疗法显著延长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例如,免疫联合疗法可使部分患者生存期突破2年。
四、预防胜于治疗:守护肝脏的五大法则
接种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肝癌的最有效手段,成人高危人群也可补种。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丙肝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将病毒载量控制在低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
控糖减脂: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预防NAFLD。
远离霉变食物:尤其警惕花生、玉米等易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食品。
谨慎用药:避免滥用止痛药、抗生素等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肝功能和肝脏超声检查。
五、未来展望:精准医疗与早期诊断技术
随着基因组学和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肝癌的早期诊断正迎来革命性突破。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或外泌体,可在症状出现前1-2年发现肝癌踪迹。此外,人工智能辅助的影像诊断系统已能自动识别微小病灶,显著提高筛查效率。
肝脏虽沉默,但爱需发声。通过科学预防、定期筛查和规范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肝癌这一“沉默杀手”扼杀在萌芽状态。从今天起,关爱肝脏,从一次体检开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