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丽花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1107

一、典型症状:胃的“无声抗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症状围绕上腹部展开,具有三大特征:

餐后不适综合征,也就是PDS,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以及早饱的情况,患者大多时候会形容自己“才吃了两口就感觉很撑”,或者说“胃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有研究表明,在FD患者当中,有65%的人存在胃排空延迟的现象,食物在胃内滞留,引发了胀满的感觉。

上腹痛综合征,也就是 EPS,其症状表现为上腹部出现灼痛或者钝痛,这种疼痛的程度和进食之间没有关联,不过有 40%的患者会伴有胃酸反流的情况,而且到了夜间,疼痛会加剧,对睡眠造成影响。

其他症状方面,嗳气在70%的患者中出现,恶心在30%的患者中出现,食欲不振也是常见的症状表现,这三者构成了常见的组合情况,少数患者由于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出现了体重下降的情况。

典型的案例如下:程序员张先生由于长期加班,依赖咖啡来提神,之后逐渐出现了进食后剑突下有灼痛的情况,并且还伴有频繁嗳气的现象,在进行胃镜检查后排除了溃疡的可能,最终确诊为EPS型FD。

二、精准诊断:排除法下的“真凶锁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遵循“症状评估 + 排查器质性疾病”的双轨制:即一方面评估症状,另一方面排查器质性疾病,以此完成诊断。

罗马Ⅳ标准规定,症状持续时间需要达到≥6个月,并且在最近3个月内要符合以下至少一项要求:

餐后饱胀不适

早饱感

上腹痛

上腹灼烧感

警报信号筛查方面:对于年龄在45岁以上且出现新发症状的人群,需要借助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以及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手段来排除胃癌、胰腺癌等疾病,而腹部CT或MRI则可识别出肝胆系统的病变。

胃镜有“双刃剑”般的作用:虽然它并非确诊的必要手段,但可直接观察黏膜状态,并排除反流性食管炎、胃黏膜异位等病症。某三甲医院的数据表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有12%的患者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而胃镜下的快速尿素酶试验可实现同步检测。

三、阶梯治疗:从生活方式到药物干预

治疗遵循“金字塔”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体化方案:

基础治疗:重建消化节律

饮食调整方面,可采用“低FODMAP饮食法”,减少洋葱、豆类等产气食物的摄入,同时避免咖啡和酒精对胃黏膜造成刺激。

运动干预方面,每天快走30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有研究表明,患者坚持此项运动8周后,其饱胀感会减轻40%。

心理疏导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合并焦虑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一定疗效,有效率可达65%,该疗法通过改变“恐癌”等不良思维方式来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精准打击症状

抑酸药中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对EPS型患者上腹痛的缓解率可达70%,但需注意,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能引发肠道菌群失调。

促动力药物中,多潘立酮可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提高胃排空效果,但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应控制在≤30mg/日,以防心律失常风险。

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采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病菌,可使症状复发率下降30%。

神经调节剂方面,小剂量的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可改善胃肠-脑轴功能,在治疗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其有效率可达55%。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此法可调节迷走神经的张力。每周治疗3次,持续8周后,患者嗳气频率可下降50%。四磨汤口服液则通过促进胃肠激素分泌来改善动力障碍。

四、长期管理:预防复发的关键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复发率高达60%,建立“症状日记”有助于识别症状诱因。

记录饮食触发点:详细记录进食后两小时内出现的症状。例如,通过观察可发现乳糖不耐受者应避免饮用牛奶。

压力监测方面,可通过心率变异性(HRV)检测评估自主神经功能,一旦HRV降低,便需进行放松训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