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压升高宛如一颗隐匿在颅腔内的“定时炸弹”,作为神经科常见且危急的重症,一旦爆发,可能迅速引发脑疝、呼吸衰竭等致命后果,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颅内压升高的“三主征”
当颅内压升高时,脑组织、脑脊液或血液的体积增加,使得颅腔内压力持续超出正常范围(成人平卧位正常颅内压为5-15mmHg),此时身体会通过一系列典型症状发出警报,即“三主征”。
头痛是绝大多数患者(90%以上)的首发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的胀痛感。尤其在晨起或用力排便时,疼痛会加剧。这是因为平卧时脑脊液回流减少,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对脑组织产生更强烈的压迫,就像给大脑套上了一个越来越紧的“箍”。
呕吐与饮食毫无关联,呈现出喷射性的特点。这通常是由于延髓呕吐中枢受到压迫而引发的,多在剧烈头痛之后出现。身体试图通过呕吐来减轻颅内的压力,就像给高压的容器开一个小口释放气体。
视力障碍也不容小觑。视神经受到压迫会导致视乳头水肿,早期患者会感觉视物模糊,仿佛眼前蒙了一层雾。如果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可能导致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三主征”,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癫痫发作、瞳孔不等大等危象。比如,脑肿瘤患者可能因为肿瘤压迫动眼神经,导致一侧瞳孔散大;脑出血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肢体偏瘫,同时伴有剧烈头痛,这是因为出血破坏了脑组织,影响了神经信号的正常传导。
五大诱因
颅内压升高的病因复杂多样,以下这些常见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发它的“罪魁祸首”。占位性病变中,脑肿瘤、硬膜下血肿等占据颅腔空间,压迫脑组织;脑脊液循环障碍时,脑积水致脑室扩张,如先天性导水管狭窄婴儿头围异常增大;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脓肿引发炎性水肿;全身性疾病中,尿毒症等致脑细胞水肿,高血压脑病引发灌注异常;医源性因素也不容小觑,颅脑手术血肿、腰椎穿刺脑脊液漏等,均可能打破颅腔压力平衡,导致颅内压升高。
综合防治
1.急性期处理
在急性期,处理的关键在于迅速降低颅内压,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体位管理是基础,让患者保持头高30°的卧位,这样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就像给大脑打开了一条“排水通道”。同时,要避免颈部过度屈曲,防止颈静脉受压影响血液回流。
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手段。高渗脱水剂如20%的甘露醇通过快速静脉滴注,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利尿剂如呋塞米可以与甘露醇联合使用,增强脱水效果,进一步降低颅内压。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能够减轻脑水肿,尤其适用于肿瘤或炎症患者。
病因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于肿瘤患者,尽快进行肿瘤切除手术,解除占位效应,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脑积水患者可以通过行脑室引流术,缓解急性梗阻,降低颅内压。硬膜下血肿患者则需要紧急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2.长期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是长期预防的关键。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避免血压波动导致脑灌注压异常。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监测血糖,防止酮症酸中毒引发脑水肿,保持血糖的稳定对预防颅内压升高至关重要。
避免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头部外伤患者要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及时排查颅内血肿,防止病情恶化。感染性疾病患者需要规范治疗,防止炎症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颅内感染和颅内压升高。此外,定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特别提醒
若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提示可能发生脑疝,这是极其危急的情况,需要立即送医。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说明颅内压升高已经非常严重,身体无法通过正常的调节机制来缓解压力。意识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表明脑组织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瞳孔忽大忽小或双侧不等大,是脑疝的典型表现,提示颅内压力分布严重失衡。呼吸节律紊乱如潮式呼吸,是呼吸中枢受压的表现,随时可能危及生命。肢体无力或抽搐发作,说明神经功能受到了损害,需要紧急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