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检查出胆囊结石,是不是就有胆囊炎了?”“有胆囊结石,迟早会发展成胆囊炎吗?”消化科门诊中,这类疑问频发。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病情误判、处理失当。事实上,二者虽关联密切,却是不同胆囊疾病,发病机制、症状及应对方式差异显著,只有明确区分,才能科学护胆。
本质差异:“结石存在”vs“胆囊发炎”
胆囊是储存胆汁的“仓库”,胆汁由肝脏分泌,进食时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二者本质区别在于:
胆囊结石:因胆汁成分失衡(如胆固醇过饱和、胆汁淤积)形成固体结晶,成分多为胆固醇或胆色素结石,本质是胆囊结构异常。70%-80%患者无症状,仅体检时发现(称“无症状胆囊结石”);少数因结石阻塞胆囊管引发不适。
胆囊炎:胆囊壁的炎症反应,本质是胆囊器质性炎症,分急性与慢性:急性多由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引发,胆汁排出受阻致细菌繁殖,胆囊壁充血水肿甚至化脓;慢性多因急性反复发作、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功能减退。
简言之:结石是“小石头”,炎症是“胆囊生病”;结石可能诱发炎症,但有结石未必有炎症,极少数胆囊炎(如胆汁淤积性)也可无结石。
症状与诊断:3个关键差异帮助区分
1.症状表现:疼痛、伴随症状不同
胆囊结石:无症状者居多;有症状者以“胆绞痛”为主——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右上腹或上腹部突发剧痛,放射至肩背,伴恶心,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结石移位后疼痛可自行缓解,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胆囊炎:急性者症状更重,右上腹持续疼痛(比胆绞痛持久,不自行缓解),伴38℃-39℃发热、寒战,部分人出现黄疸(皮肤、眼白发黄);慢性者症状轻,多为右上腹隐痛、胀痛,伴餐后腹胀、嗳气、厌油腻,疼痛反复,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2.诊断方式:检查重点不同
胆囊结石:首选腹部超声(准确率超过95%),可显示结石大小、数量、位置;疑难情况需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胆囊炎:急性者超声可见胆囊壁增厚(超过3mm)、胆囊增大、积液,并结合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辅助诊断;慢性者超声可显示胆囊壁增厚、萎缩、收缩功能减退,可检查肝功能(部分患者胆红素升高)。
处理方向:对症施策不跑偏
1.胆囊结石:按“有无症状”应对
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或手术治疗,每6-12个月复查腹部超声;日常低脂饮食、忌暴饮暴食。但结石直径超过3cm、胆囊壁厚超过3mm、胆囊萎缩或合并糖尿病/心肺疾病时,因癌变风险较高,需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有症状者:反复胆绞痛建议尽早腹腔镜手术;急性发作时先禁食、禁水、静脉补液,使用山莨菪碱解痉止痛、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待症状稳定后手术。
2.胆囊炎:分“急慢性”治疗
急性者:先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注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哌替啶止痛;若保守治疗无效(疼痛加重、体温持续升)或胆囊穿孔化脓,需紧急手术。
慢性者:无症状者低脂饮食、规律作息即可;有消化不良或隐痛者,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利胆、多潘立酮帮助消化;反复急性发作或胆囊功能严重受损,建议手术。
避坑提醒:远离2个误区
误区一:有结石就吃排石药:结石直径超过0.5cm时,排石可能堵塞胆管引发胆管炎、胰腺炎,风险远大于收益,切勿自行用药。
误区二:胆囊炎靠输液根治:急性者输液可以控制炎症,但结石不清除则容易复发;慢性者长期依靠药物缓解症状,可能导致胆囊功能丧失、增加胆囊癌风险,需遵医嘱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胆囊结石与胆囊炎虽有关联,但并非“一回事”。明确差异、对症处理,才能有效保护胆囊健康,避免因认知混淆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