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手术(如冠脉搭桥、瓣膜置换等)是重症心脏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康复需科学护理。据《中国心脏外科术后康复专家共识》,规范护理可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35%,康复周期缩短 20%。本文从术后早期、恢复期到长期维护,提供全阶段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安全康复。
术后早期(住院 1-2 周):严控风险,筑牢基础
此阶段是并发症高发期,核心为 “监测体征 + 防感染 + 早活动”。
1.生命体征监测:盯紧 3 大关键
心率与血压:正常范围为心率60-80次/分、血压90-130/60-80mmHg。若心率持续超100次/分(或低于50次/分)、血压波动超20mmHg,需立即告知医护,警惕心律失常;
体温:每日测4次,若超38℃且伴伤口红肿疼痛,可能是感染信号,需及时排查;
伤口情况:观察胸部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敷料干燥,术后 7-10 天拆线,拆线前禁洗澡。
2.早期活动:三步循序渐进
长期卧床易致肺部感染、血栓,需按阶段活动:
术后1-3天:床上做踝泵运动(屈伸脚踝)、腿部抬高(每次10秒,重复10次),每2小时翻身1次;
术后4-7天:在协助下坐起、床边站立(每次5-10分钟),逐步过渡到缓慢行走(每天2-3次,每次10米);
术后8-14天:病房或走廊行走,速度以无胸闷气短为宜,每天累计活动不超30分钟。
3.疼痛与睡眠管理
疼痛控制:切口疼痛属正常,若疼痛评分(0-10分)超4分,遵医嘱服止痛药(如布洛芬),避免忍痛引发呼吸浅快;
睡眠保障:保持病房安静,睡前少饮水,失眠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助眠药,充足睡眠助心肌修复。
术后恢复期(出院后1-3个月):平衡动与静
此阶段是心功能恢复关键期,重点在 “活动、饮食、用药”。
1.活动管理:低强度为主
适宜运动:选散步、太极拳等,每周3-5次,每次15-20分钟,避免跑步、提重物(超5公斤),防切口牵拉;
警惕危险信号: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立即停止,症状持续10分钟不缓解需就医。
2.饮食调理:遵循 “三原则”
低盐:每日盐量≤5克(约1个啤酒瓶盖),避咸菜、加工食品,防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
低脂高蛋白:多吃鸡蛋、牛奶、清蒸鱼、豆制品,蛋白质摄入量1.2-1.5克/公斤体重(如60公斤患者每天72-90克),促切口愈合;
忌刺激:戒烟酒,少辛辣、油炸食品,浓茶咖啡每天≤1杯,防心率加快。
3.用药规范:“三不” 原则
不随意增减:抗凝药(如华法林)需严格按剂量服,定期查凝血功能(INR值2.0-3.0),防出血或血栓;
不忽视反应:护心药(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致心率慢、乏力,心率低于50次/分需告知医生调剂量;
不自行换药:服感冒药等前咨询心脏科医生,防药物相互作用。
术后长期维护(3个月后):预防复发,回归生活
心功能稳定后,重点在 “复查、生活、心理”。
1.定期复查:按 “时间表”
3个月:查心脏超声、心电图、胸片,评估心功能与切口;
6个月-1年:冠脉搭桥患者加做冠脉CT,排查血管狭窄;
每年:常规查心电图、血脂等,控制血压<130/80mmHg、空腹血糖<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
2.生活方式:养成护心习惯
规律作息:固定睡眠(如22点-6点),保证7-8小时,避熬夜;
情绪管理:避紧张焦虑,通过听音乐、交流减压,防情绪波动加重心脏负担;
逐步复工:术后3-6个月复查正常可做轻体力工作(如文职),避重体力、长期加班,每天工作≤8小时。
3.心理疏导:应对焦虑
学疾病知识:通过医生、科普了解康复常识,减轻恐惧;
建支持圈:加入康复社群,与病友交流;
及时求助:焦虑超过2周影响睡眠饮食,需咨询心理医生。
避开三大误区
误区一:依赖营养品:无需大量吃蛋白粉、人参,均衡饮食足够,过量补品增加肝肾负担;
误区二:不敢活动:早期适当活动可促进恢复,长期卧床易致肌肉萎缩,避免剧烈牵拉即可;
误区三:复查正常就停药:抗凝药等需长期服用,停药可能引发血栓、心律失常。
心脏术后康复是长期过程,遵循“循序渐进、规范护理、定期监测”原则,多数患者1-2年可恢复正常生活,甚至参与慢跑等适度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