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精神疾病患者中,有自杀倾向的群体面临极高的生命风险。相关研究发现,像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这类疾病的患者,自杀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 60 到 120 倍。对这类患者来说,科学的护理是阻断自杀行为、推动康复的关键。而护理工作的核心,始终围绕一个前提——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通过动态控制风险筑牢防护网。
为何生命安全是护理的首要
生命安全是所有护理工作的根基。自杀行为会直接夺走患者的生命,这种结果不可逆。只有先守住生命,才能开展后续的心理疏导、症状控制和社会功能恢复。无论是医院的专业护理,还是家庭的日常照护,所有措施都要以 “不让自杀行为发生” 为起点。忽略这一点,其他康复努力都会失去意义。
守住生命安全,要做好这几步
精准判断风险,摸清隐患等级
风险判断是防控的第一步。患者刚入院时,护理人员要立刻评估其自杀倾向,连续三天跟踪变化。借助规范的评估工具,比如护士用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能清晰划分风险等级:0 到 5 分属于低风险,6 到 8 分属于中风险,9 到 11 分属于高风险,12 分及以上属于极高风险。
判断时,要重点关注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没有说过 “活着没意思” 这类消极的话?以前有没有过自杀行为?当前症状里,有没有罪恶妄想(觉得自己罪该万死)或命令性幻听(听到 “让你去死” 的声音)?家庭支持是否缺失?这些信息能帮护理人员精准锁定高风险人群。
筑牢安全防线,阻断自杀途径
环境安全必须时刻抓牢。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会仔细检查随身物品,把剪刀、刀片、腰带、药品等可能用于自伤的东西全部收走。日常巡视时,还要不断检查病房设施,比如门窗是否牢固、墙面是否有尖锐边角,防止患者利用环境自伤。
动态监护要跟上风险等级。对于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患者,要安排专人24小时看护,让患者始终在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内,床位也要远离窗户等危险地方。凌晨、交接班、节假日这些自杀行为高发的时段,以及卫生间、单人病房这些易发生意外的地点,更要加强巡查,不给自杀行为留机会。
及时干预危机,阻止自杀行为
识别自杀先兆是关键。患者情绪突然从低落变得平静,或者偷偷藏布条、药片,又或者突然喜欢独处,这些都是危险信号。发现这些情况,要马上采取措施,比如增加陪伴人员、调整看护等级,同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一旦出现急性自杀行为,比如自缢、吞药,护理人员要第一时间采取物理干预,比如解开绳索、进行催吐,同时联动医疗团队展开抢救。对于有过自杀未遂的患者,要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帮他们调整消极想法,从根源上减少自杀冲动。
联动支持力量,降低复发可能
家庭支持不能缺位。家属要学会观察患者的消极话语和异常举动,药品和刀、剪等危险物品必须由家属妥善保管,不能全交给患者。多陪伴、多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增强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社会接纳同样重要。社会要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给他们提供包容的环境。社区康复资源、日间照料服务等社会支持,能帮患者更好地回归生活,减少因孤立无援引发的自杀风险。
安全与关怀,一个都不能少
保障安全不代表过度约束。严格管控风险的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沟通,鼓励患者说出心里的痛苦,通过工娱活动帮他们转移注意力。家属也要避免因过度紧张而指责患者,理解和接纳才能让防护措施更有效。
综上所述,对有自杀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护理的核心永远是 “活下去”。从精准判断风险,到筑牢安全防线,再到及时干预危机,每一步都围绕生命安全展开。加上家庭的细心照护和社会的包容支持,就能为患者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让他们在守护下逐步走出阴霾,重新拥抱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