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早产儿指胎龄少于37周的新生儿,他们的器官系统及生理调节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完善。当这些“早到的小天使”度过危险期后,家长们又该如何进行护理?只有掌握下面这些护理方法,了解各项注意事项,才能帮助婴儿健康成长。
早产儿出院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早产儿自身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所以,要先将居家环境模拟成医院保温箱的状态。建议将婴儿卧室温度调控在24~26℃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用温湿度计监测,并实时调节。同时,在房间放置一台加湿器,改善空气干燥;安装便携式暖风机,在换尿布或者洗澡的时候给局部区域升温,防止婴儿受凉。
新生儿穿衣一定要选纯棉材质的连体衣,避免肚脐处有摩擦的分体式衣服。穿衣原则是:比大人多一层,用手摸婴儿后颈,温热无汗是合适温度,发凉要及时加衣,湿冷要及时减衣。家长出院前一定要问清楚正确包裹方法,用蜡烛包方法包裹的时候,要松紧适中,保证婴儿腿能来回动,防止发生髋关节发育异常。
如何喂养早产儿
母乳是早产儿最好的营养来源,它含有独特的成分,如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这些成分能够提升婴儿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减少感染的风险。如果母乳供应不足,应该首选专门为早产儿设计的配方奶粉,而且要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上的配制指导来操作,不能随意改变配比浓度。在喂养的时候,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喂养姿势。尽量选择环抱式的姿势,让婴儿的头稍稍高过身体,这样可以防止婴儿被呛到。用奶瓶喂奶的时候,要让奶填满奶嘴,不能有气泡,这样可以防止婴儿喝奶的时候吞进太多空气。
2.喂养频率。对于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病情比较严重的早产儿,建议使用微量喂养的办法,每天10~20ml/kg奶量即可;对于那些出生体重大于1250g的早产儿来说,每3个小时喂一次;出生体重低于1250g的早产儿,每隔2或3个小时喂一次,这样能慢慢唤醒婴儿的小肠胃。
3.注意观察。喂奶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婴儿的面色、反应,若出现面色或口周发绀的情况,立即停止喂奶,用空心掌轻拍婴儿后背,当婴儿恢复正常再继续喂奶。
日常护理
1.维持新生儿呼吸稳定
喂完奶之后,让婴儿侧卧,不要遮住婴儿口鼻;时刻留意婴儿面部表情变化,如果出现呼吸停止或憋气情况,可轻轻拍打足底,或捏捏耳朵,刺激自主呼吸,必要时立即就医。
2.皮肤护理
早产儿皮肤屏障功能发育不全,易受损,可以根据季节不同来安排洗澡的次数,夏天每天一次,冬天每周两次;室内温度维持在26~30℃,水温保持在38~40℃;洗完澡以后要擦干身体,防止感冒,并在婴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褶皱处,及时涂抹婴儿专用润肤霜,防止皮肤潮红。
3.睡觉环境
用毛巾或床单做成像“鸟巢”那样的卧具,让婴儿的手脚接触到周围的物体,从而产生安全感;包裹的时候保证婴儿手能碰到脸,这对其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较为有利,也可以变换睡姿;趴着睡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一定要注意观察。
4.防止感染
早产儿的自身免疫力比较低,所以,看护人最好固定,不要频繁更换。在照顾婴儿前后,一定要勤洗手,换上干净的衣服。建议等婴儿足月后再让亲戚们来,避免感染;如果婴儿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诊治。
注意识别危险信号
家长应遵循“早发现、早处理”原则,早产儿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1.呼吸异常。呼吸急促(频率>60次/分)、鼻翼扇动、口唇发绀、呼吸暂停时长>15秒。
2.喂养困难。拒绝吃奶、频繁呛咳,伴喷射状呕吐。
3.体温异常。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且常规护理无效。
4.精神状态差。嗜睡、反应迟缓,哭声微弱或尖锐。
5.其他。皮肤黄疸持续或加重、腹胀显著、便血等症状。
每个早产儿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奇迹,所以,做好早产儿护理非常重要,家庭照护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过,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注意观察婴儿的状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就一定可以使宝宝健康茁壮成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