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渺  单位:安岳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新生儿科  发布时间:2025-09-05
92

新生儿“第一口奶”不仅是营养开端,更关乎肠道健康、免疫力建立。据《中国新生儿喂养指南(2023)》,规范喂养可使母乳喂养成功率提升40%,肠道菌群建立时间缩短24小时。但新手爸妈易陷入误区,掌握科学方法至关重要。

“第一口奶”首选母乳,3大核心原因

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是“黄金喂养期”,“第一口奶”必选母乳,而非配方奶或其他饮品:

1.初乳:免疫黄金

产后5天的初乳,量少(每次5~10毫升)却营养密集:含免疫球蛋白(如IgA),能在宝宝肠道形成保护屏障,减少感染;乳铁蛋白、生长因子可促进肠道黏膜发育,为消化吸收打基础。

2.早吸吮:促进泌乳和建立依恋

宝宝吸吮乳头,会刺激妈妈分泌催乳素(促进乳汁分泌)和催产素(增强母婴联结)。研究显示,出生1小时内吸吮的宝宝,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比延迟者高25%。

3.母乳易吸收,无肠道负担

新生儿肠道未成熟,母乳中蛋白质、脂肪颗粒小,含乳糖酶,易被吸收;配方奶缺乏免疫活性物质,部分宝宝可能乳糖不耐受或过敏。

4个“第一口奶”误区,新手爸妈别踩

误区1:“先喂葡萄糖水防黄疸”

无科学依据!新生儿胃容量仅30~50毫升,喝葡萄糖水会占胃容量,减少母乳摄入;且缺乏营养,影响肠道菌群,增加腹胀风险。

正确做法:无低血糖(血糖<2.2mmol/L)无需喂葡萄糖水,每天吸吮母乳8~12次,促进排便排尿即可缓解生理性黄疸。

误区2:“奶没下来,先喂配方奶垫肚子”

产后1~2天乳汁少,喂配方奶易致“乳头混淆”——宝宝习惯奶瓶轻松出奶后,可能拒绝吸吮乳头,减少对乳房的刺激,导致乳汁更少,形成恶性循环。

正确做法:每2~3小时让宝宝吸吮15~20分钟,通过“勤吸吮”促进泌乳;若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7%,需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补授法”(先吸母乳,再补充配方奶)。

误区3:“宝宝哭了就喂”

新生儿哭闹可能是尿湿、胀气或需要安抚,盲目喂奶易过度喂养,增加吐奶、肠绞痛的风险,还可能让宝宝形成“哭闹就是有奶喝”的条件反射。

正确做法:观察“饥饿信号”(嘴巴蠕动、扭动身体、寻找乳头),哭了先检查尿不湿、安抚,确认饥饿后再喂。

误区4:“喂奶姿势随便”

错误姿势(宝宝身体扭曲、头部过低)会让宝宝吞入过多空气,导致吐奶、呛咳,还可能让妈妈乳头皲裂。

正确做法:推荐“摇篮式”——妈妈坐直,托住宝宝头部,让其腹部贴着妈妈腹部,嘴巴与乳头平齐,含住乳晕(而非仅乳头),吸吮时嘴唇外翻如“鱼嘴”。

“第一口奶”3个实操要点

1.时机:出生1小时内吸吮

宝宝出生后,擦干身体、剪断脐带后应立即抱到妈妈身边,让宝宝与妈妈进行皮肤接触,自主寻找乳头吸吮;若宝宝力气不足,可辅助引导其含乳,以建立吸吮反射。

2.频率:按需喂养

新生儿的胃2~3小时即可排空,需“按需喂养”,即出现饥饿信号就喂,无需卡点计时;夜间至少喂3次,以满足营养需求并促进泌乳。

3.判断吃饱:看3个信号

排尿:每天尿湿6~8片尿不湿,尿液呈淡黄色;

排便: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1周内每天排便3~5次,大便呈黄色糊状;

体重:出生后7~10天体重恢复至出生水平,之后每天增长20~30克。

特殊情况:调整“第一口奶”方案

早产儿(孕周<37周):体重<2.5公斤或吸吮能力弱,可先鼻饲母乳,再过渡到亲喂;

妈妈有传染性疾病(如乙肝):宝宝在出生24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后,可正常进行母乳喂养;

宝宝有先天疾病(如唇腭裂):可使用乳头保护罩,或将母乳挤出后用奶瓶喂养,以避免营养不良。

“第一口奶”是母婴关系的起点,新手爸妈应避开误区,坚持“早吸吮、多吸吮、按需喂养”的原则,多数宝宝都能顺利适应母乳。母乳是宝宝最好的“第一份礼物”,科学喂养比盲目跟风更重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