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哺乳期是女性生命中特殊而关键的时期,妈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宝宝的健康,用药更是如此。很多哺乳期妈妈在生病时会陷入两难:不吃药担心病情加重影响哺乳,吃药又害怕药物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造成伤害。其实,哺乳期并非完全不能用药,只要掌握科学的用药知识,就能在治疗自身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宝宝的安全。
哺乳期用药,为何需格外谨慎?
乳汁是宝宝获取营养的重要来源,而药物进入妈妈体内后,会通过血液循环渗透到乳汁中。由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乳汁中的药物可能在宝宝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例如,抗生素中的四环素可能影响宝宝的骨骼和牙齿发育,激素类药物可能干扰宝宝的内分泌系统。曾有案例显示,一位哺乳期妈妈因牙痛服用了甲硝唑,导致宝宝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停药后症状才逐渐缓解。因此,哺乳期用药必须兼顾妈妈的治疗需求和宝宝的安全。
哺乳期用药的基本原则
权衡利弊,按需用药
哺乳期妈妈用药前,应先咨询医生或药师,明确疾病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对于轻微的感冒、咳嗽等,可通过多休息、多喝水等方式缓解,尽量避免用药;若病情严重必须用药,则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宝宝影响最小的药物,切勿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硬扛,延误自身病情。
选择安全等级高的药物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哺乳期药物安全分级标准(如黑尔分级),将药物分为 L1-L5 级。L1 级药物最安全,在哺乳期妇女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如维生素类(正常剂量);L2 级药物较安全,在哺乳期妇女中研究显示有危险性的证据很少,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用药时应优先选择 L1、L2 级药物,尽量避免使用 L3-L5 级药物(L5 级为禁忌,如抗癌药、放射性药物)。
调整用药时间和哺乳时间
为减少乳汁中药物的浓度,妈妈可在哺乳后立即服药,并尽量推迟下次哺乳时间,使药物在体内有足够的时间代谢。例如,若药物半衰期为 6 小时,可在睡前哺乳后服药,经过一夜的代谢,次日哺乳时乳汁中药物含量已大幅降低。
这些药物,哺乳期需 “踩刹车”
抗生素类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抗生素在哺乳期使用相对安全,但需注意宝宝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而氯霉素可能导致宝宝灰婴综合征,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可能影响宝宝骨骼发育,应避免使用。
镇痛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是哺乳期退烧止痛的首选药物,安全性较高;布洛芬在哺乳期短期使用也较安全,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影响宝宝肾功能;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宝宝出血风险,哺乳期应慎用。
镇静催眠药
苯巴比妥、地西泮等镇静药物可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导致宝宝嗜睡、吸吮无力,长期使用还可能影响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必须使用时需暂停哺乳。
其他特殊药物
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可能抑制宝宝的甲状腺功能;降压药中的卡托普利可能影响宝宝的肾功能;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能减少乳汁分泌,哺乳期妈妈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
哺乳期安全用药的实用技巧
告知医生哺乳情况
就医时,妈妈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处于哺乳期,包括宝宝的月龄、哺乳频率等信息,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前务必查看药品说明书中 “哺乳期妇女用药” 项,了解药物是否适合哺乳期使用,以及是否需要暂停哺乳。若说明书中明确标注 “哺乳期禁用”,则坚决不能使用。
观察宝宝反应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及大小便情况。若宝宝出现烦躁不安、呕吐、皮疹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谨慎使用中药和偏方
很多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其实部分中药在哺乳期使用也存在风险。例如,大黄可能导致宝宝腹泻,红花可能引起宝宝出血倾向。哺乳期妈妈切勿轻信偏方,使用中药前必须咨询专业医师。
哺乳期是一段特殊的旅程,妈妈的健康与宝宝的安全息息相关。面对疾病时,既不必因担心用药而讳疾忌医,也不能盲目用药,以免危害宝宝健康。只要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就能在守护自身健康的同时,为宝宝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让哺乳期的用药之路更安心、更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