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慧仪  单位:东莞市横沥医院 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8-01
5889

一、ICU里的“迷惑行为”:谵妄其实是“脑内小混乱”

在ICU病房,家属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前一天还能点头交流的亲人,突然对着空气“唠嗑”,说“墙上有小人跳舞”;半夜非要拔氧气管,喊着“回家种地”——这不是患者“老糊涂”或“闹脾气”,大概率是ICU谵妄这位“不速之客”在捣乱。

作为重症患者常见的“脑内小混乱”,谵妄在ICU的发生率高达30%-50%,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重大手术后的患者以及感染性休克病例。但只要摸透它的脾气,就能帮患者轻松“通关”。

二、谵妄的三重“变身”:不止躁动,也会“装乖”

ICU谵妄不是“精神病发作”,更像大脑的“应激小短路”。当身体遭遇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持续疼痛或多种药物“轮番轰炸”时,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分泌紊乱,就可能“罢工”,表现为意识忽明忽暗、注意力“溜号”、认知“开小差”等。它有三种典型表现:

躁动型(占20%):爱挣扎、扯管子、骂人,甚至试图下床,情绪激动得像“炸毛的猫”;

镇静型(占50%):总嗜睡发呆,叫半天没反应,问问题只会“嗯啊”应付,擅长“扮演乖巧”;

混合型:白天蔫蔫的,半夜突然坐起来胡言乱语,切换自如得像“变脸表演”。

三、家庭识别指南:“灵魂三问”揪出谵妄

识别谵妄有套“家庭侦探指南”:白天观察患者是否“白天睡不醒,晚上嗨不停”(昼夜颠倒);和他说话时,注意力能否锁定你超过30秒(比如眼神游离、答非所问)。

还可以用“灵魂三问”测试:

1. “今天星期几?”

2. “这是医院还是家里?”

3. “你还记得我是谁吗?”

如果连续两次回答颠三倒四,就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四、打造“反混乱”环境:给大脑装个“导航系统”

护理干预的核心是“给大脑降躁、帮认知归位”,环境布置要做到“反混乱”:

光线“顺时走”:白天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晚上只开床头小灯,帮大脑区分昼夜;

定向“三件套”:墙上挂大日历、摆电子钟,家属照片通过ICU联络微信发过去,每天指着告诉患者:“今天是周三,你在ICU,这是家人的照片”;

操作“提前说”:抽血、翻身前先轻拍患者,说“要给你抽血啦,轻轻扎一下,不疼的”,减少突然刺激。

五、沟通“哄脑术”:温柔比强硬更有效

和患者沟通要懂“哄脑技巧”:说话时蹲到患者视线水平,看着他的眼睛,用“复读机模式”传递安心信号,比如反复说“我是你女儿,在这里陪你”。

家属还能当“手感安慰师”:在医护允许下轻轻握握患者的手,或用温热毛巾擦脸。但千万别当“捆绑达人”——用约束带强行固定只会让大脑更恐慌,谵妄反而“赖着不走”。

六、药物与睡眠:给大脑“精准降躁”,别让它“沉睡”

药物干预要听医生的安排。当患者躁动到要拔管子、自我伤害时,医生会用镇静药(比如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紧急维和”,但目标是让患者“浅睡”(能被叫醒),而不是“沉睡”——睡得太沉会让大脑“懒得思考”,反而延缓恢复。

家属可以当“睡眠记录员”:白天多和患者说说话、帮他活动手脚,别让他白天睡太多,否则昼夜颠倒,谵妄会“赖着不走”。

七、谵妄是“过客”:家属做好“三大员”加速恢复

别担心,谵妄是“急性客串”,多数患者在感染控制、疼痛缓解后1-3天就能“送走”它。但如果它“赖着不走”超过3天,可能延长住院时间,所以早发现、早干预很关键。

家属做好“三大员”能帮患者加速恢复:

观察员:留意患者的异常表现,及时告诉医护;

安慰员:用温柔的话语和触摸传递安全感;

游戏员:简单互动(比如握握手、说家常)帮患者保持认知活跃。

八、总结:联手“送客”,闯过ICU大关

ICU谵妄这位“捣乱分子”看着凶,其实是“纸老虎”。只要掌握“观察-沟通-环境调优”的技巧,配合医护做好疼痛管理和睡眠调整,家属的耐心陪伴加上专业护理,定能让它乖乖“退房”,帮患者顺顺利利闯过ICU大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