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是为了治疗疾病,但医院作为各种病原体集中的场所,也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数据显示,住院患者中约5%-10%可能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加重病情。无论是患者、陪护人员还是探视者,掌握预防交叉感染的知识都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医院交叉感染?
医院交叉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陪护、探视过程中,受到医院内存在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侵袭而发生的感染。这些病原体可能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的手、医疗器械表面,甚至空气或水源。
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接受手术、放化疗、使用呼吸机的人群,是交叉感染的高危人群。常见的交叉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二、患者自身:做好这几点,降低感染风险
住院期间,患者身体虚弱,免疫力相对较低,更需主动做好防护:
1. 勤洗手,减少病原体接触
洗手时机: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如门把手、床栏、遥控器)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接触伤口或敷料前后,必须彻底洗手。
正确方法:用流动水冲洗,涂抹肥皂或洗手液后揉搓至少20秒(涵盖手心、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再用干净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若不便洗手,可使用含70%-80%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凝胶替代。
2.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用过的纸巾立即丢弃在专用垃圾桶,随后洗手。
尽量减少离开病房的次数,去走廊、电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时,若自身免疫力差(如化疗患者),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不随意触碰其他患者的物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个人用品。
3. 配合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
按要求佩戴腕带,便于医护人员核对身份,避免错用药物或医疗器械导致的感染风险。
接受侵入性操作(如输液、导尿、吸痰)时,确认医护人员已洗手、佩戴手套并消毒操作部位。
保持病房内清洁,及时清理生活垃圾,不堆积杂物;病情允许时,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促进空气流通。
三、陪护人员:做好“防护墙”,守护患者与自己
陪护人员是患者的亲密接触者,若防护不当,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1. 严格遵守陪护制度
凭陪护证进出病房,不随意带无关人员进入;尽量固定1-2名陪护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若自身出现感冒、发热、腹泻等症状,应暂停陪护,避免将病原体传给患者。
2. 强化清洁与隔离意识
接触患者前后、处理分泌物(如痰液、尿液)后,必须彻底洗手或使用免洗洗手液。
协助患者翻身、擦身、更换衣物时,若接触伤口或污染物,需佩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后及时丢弃并洗手。
患者的餐具、水杯需单独清洗,并用沸水烫洗消毒;换下的衣物单独存放,避免与陪护人员的衣物混洗。
3. 减少不必要的走动
陪护期间尽量在患者病房内活动,不随意串病房、触摸其他患者的物品或医疗器械。
去医院公共区域(如食堂、药房)时,佩戴口罩,返回病房前先洗手,再接触患者。
四、探视者:短暂接触,防护不能少
探视是表达关心的方式,但短暂的接触也可能带来感染风险,需注意这些细节:
1. 遵守探视时间和要求
按医院规定的时间探视,不擅自延长;每次探视人数控制在1-2人,避免多人聚集增加传播风险。
有感冒、咳嗽、皮疹等症状者,或近期接触过传染病患者的人,应主动取消探视。
2. 保持距离,减少接触
探视时佩戴口罩,与患者保持适当距离,尤其避免接触患者的伤口、引流管、分泌物等。
不随意触摸病房内的仪器表面、床栏、门把手等,更不要在病房内吃东西、抽烟。
3. 快速离开,及时清洁
缩短探视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离开病房后,立即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避免将病原体带出医院。
医院的交叉感染并非不可防,它的预防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对普通人而言,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也能配合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让住院环境更安全。记住:预防交叉感染的关键,在于把“勤洗手、戴口罩、少接触、讲卫生”变成自觉行动——这些简单的习惯,恰恰是抵御病原体最有效的盾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