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志凌  单位:永州市蓝山县土市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795

颈椎病作为现代人的“通病”,近年来发病率较高,长期伏案、低头看手机等习惯,使颈椎承受压力,科学治疗十分重要,而针灸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经筋理论正是针灸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指导思想,能改善颈椎病的症状。那么,针灸是如何从经筋理论论治颈椎病的呢?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经筋是什么?

中医的“筋”并非仅指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腱”,而是更广泛的概念,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部分,是附着于骨骼、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按照十二经脉的走行分布形成纵横交错的“筋肉网络”,颈椎周围的经筋主要是:手三阳经筋,从手指向上走行,分布于颈肩外侧,负责颈肩外旋、上举等动作;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底,沿脊柱两侧上行至颈部,与颈椎后侧肌肉关系密切,主管颈部后伸、侧屈;督脉经筋,沿脊柱正中线分布,连接颈椎椎体与周围韧带,维持颈椎稳定性,此类经筋因劳损、受寒、姿势不当等出现“拘急”“痉挛”“粘连”,就会引发颈椎关节错位、活动受限,这正是经筋理论对颈椎病病因的核心解读。

二、经筋视角下的颈椎病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有关,但经筋理论更关注“软组织异常”对颈椎的影响,颈椎病在经筋理论中被视为“筋伤”的渐进过程,初期因过度劳累或受寒,颈肩肌肉短暂痉挛,表现为颈肩僵硬、活动时轻微酸痛,休息后可缓解,若“筋急”未干预,肌肉、肌腱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形成固定痛点,按压时疼痛明显,颈椎活动范围缩小,病程日久,经筋粘连、纤维化,可在颈肩摸到硬结或条索状肿块,此时压迫神经出现手臂麻木、头晕等症状。经筋理论与现代解剖学并非对立,而是可相互印证,“筋急”对应肌肉痉挛,“筋挛”对应肌肉慢性劳损、肌腱炎,“筋结”对应肌肉粘连、筋膜结节、韧带钙化。

三、针灸如何疏通经筋治颈椎?

基于经筋理论,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核心不是“针对骨头”,而是“松解筋结、疏通筋脉”,具体方法体现在选穴、针法、操作。与传统按经络选穴不同,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更注重“病灶局部”与“经筋走行”的结合,在颈肩肌肉紧张处或硬结处直接下针是松解筋结最直接的方法,风池穴位于颈后两侧,是手少阳、足少阳经筋的交汇点,能缓解颈肩僵硬,肩井穴在肩部最高处,属手少阳经筋,可改善肩颈活动受限,后溪穴位于手掌外侧,是手太阳经筋的“输穴”,对颈椎后侧疼痛、手指麻木效果显著,天柱穴在颈后发际旁,属足太阳经筋,能缓解颈部后伸时的疼痛。

经筋针灸的针法强调“动中求效”,针刺入筋结后,轻轻摇动针柄,并让患者缓慢活动颈部,利用肢体运动带动经筋舒展,增强松解效果,或是直刺关节周围的肌腱附着点,针对韧带劳损或关节僵硬,或是在同一穴位向不同方向斜刺,像“鸡爪”一样散开,扩大对筋结的刺激范围,此类针法看似复杂,核心都是通过刺激经筋,打破“痉挛-疼痛-更痉挛”的恶性循环。另外,针灸常配合其他方法增强疗效,对受寒引发的颈痛可在针后艾灸风池、大椎等穴,通过温热刺激驱散寒邪,缓解筋肉拘急,针灸后配合轻柔的经筋推拿,顺着肌肉走向揉捏、弹拨,能进一步松解粘连,在颈肩肌肉紧张处拔罐,利用负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筋肉水肿。

针灸治疗颈椎病是利用疏通颈部经脉、调和气血来缓解症状,主要选取的穴位较多,风池穴位于颈后两侧凹陷处,能疏通少阳经气,缓解颈肩僵硬,天柱穴在颈后发际边缘,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减轻头晕,大椎穴位于颈后最高骨下凹陷处,能通调全身阳气,缓解颈部酸痛,颈夹脊穴分布于颈椎两侧,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松解局部肌肉紧张。操作过程中采用毫针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周3-5次,针灸可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运,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需谨慎。

总之,经筋理论为针灸治疗颈椎病提供清晰的“路线图”,不纠结于骨头的增生,而是专注于“筋肉网络”的通畅。当我们低头时,承受压力的不仅是颈椎骨骼,更是默默支撑的经筋。若你正被颈肩不适困扰,不妨试试这源自《黄帝内经》的智慧疗法,让紧张的经筋重新舒展,给颈椎轻松的“支撑系统”。记住,保护颈椎,其实就是在呵护身体里那套精密的“经筋网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