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李莎  单位: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2
9

“走几步就喘、爬楼要歇好几次、穿衣服都觉得累”——这是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日常困境。当咳嗽、气短成为生活常态,不少人认为“肺功能退化不可逆”,只能被动承受。但医学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呼吸康复训练,即使是慢阻肺、肺纤维化或术后肺功能下降的患者,也能显著改善呼吸效率,重新找回顺畅呼吸的感觉。

呼吸康复:不止“练喘气”,是系统调理方案

呼吸康复并非简单的“深呼吸练习”,而是针对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干预体系,涵盖呼吸训练、体能锻炼、生活调整等多方面,核心目标是:

减轻气短、咳嗽等症状,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增强呼吸肌力量,让每次呼吸更高效;减少急性发作,降低住院风险;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直接改变肺的结构,却能通过优化呼吸模式,让有限的肺功能发挥最大作用。目前已证实对慢阻肺、哮喘稳定期、肺术后康复等多种疾病有效。

重建呼吸模式:告别“无效呼吸”

很多呼吸功能差的人,长期处于“急促、浅表”的错误模式:胸部频繁起伏,气体却无法深入肺底,反而因呼吸肌过度消耗而更累。呼吸康复的第一步,是重建正确的呼吸模式。

腹式呼吸:唤醒“主力呼吸肌”。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长期气短者常依赖胸式呼吸,效率低下。腹式呼吸能重新激活膈肌,让呼吸更“深沉”。方法:取半坐卧位,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肚脐。用鼻缓慢吸气4秒,感受腹部鼓起(手被抬起),胸部尽量不动;再用嘴缓慢呼气6-8秒,嘴唇微缩呈吹口哨状,感受腹部下沉。每天3次,每次5-10分钟,熟练后可在日常活动中练习。关键:呼气时间必须长于吸气,帮助排出肺内残留气体。初期可缩短为“吸2秒、呼4秒”,循序渐进。

缩唇呼吸:防止气道塌陷。慢阻肺、哮喘患者呼气时气道易塌陷,导致气体滞留。缩唇呼吸能增加气道压力,让气体更顺畅排出。方法:鼻吸气2秒后,双唇缩成“O”形缓慢呼气4-6秒,确保能听到轻微“嘶嘶”声。可配合腹式呼吸,吸气鼓腹、呼气收腹。适用场景:活动前做3-5次预防气短;突然喘气时连续做10次以快速平复。

呼吸肌训练:给呼吸“加点劲”

呼吸肌和四肢肌肉一样,通过锻炼能增强力量和耐力,减少喘气疲劳感。

阻力呼吸训练。借助工具增加呼吸阻力,像给呼吸肌“举哑铃”。吹气球:选中等大小气球,深吸气后缓慢吹满,每天3组,每组5次,增强呼气肌力量。肺功能训练器:含住咬嘴,缓慢吸气至最大量并保持2秒,再缓慢呼气,每天3组,每组10次,逐渐增加阻力。

辅助呼吸肌训练。胸部、肩背部肌肉也参与呼吸,简单训练可改善协调性。扩胸运动:双手交叉放脑后,缓慢向后展开双肩(扩胸)时吸气,还原时呼气,每天2组,每组10次,能打开胸腔、增加肺容量。

体能锻炼:让身体“适应呼吸节奏”

呼吸康复不能只练呼吸,结合全身运动能提高心肺耐力,让身体“更省氧”。

低强度有氧运动。推荐:散步、太极、慢速骑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60岁患者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10次/分,每次10-15分钟,每周5次,逐渐延长至30分钟。技巧:运动前热身5分钟,气短加重时停下做缩唇呼吸,运动后放松5分钟。

轻度力量训练。增强肢体力量可减少呼吸负担。用1-2kg哑铃或弹力带做上肢训练(抬臂、扩胸),或靠墙静蹲练下肢,每个动作保持10-15秒,重复3-5次,每周3次。注意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避免憋气。

融入生活:把训练变成习惯

日常场景技巧。卧床时:翻身前做3次缩唇呼吸,痰多者采用“患侧在上”侧卧位,以利于痰液引流。穿衣时:先穿功能差的一侧,穿袖子时呼气,穿完后吸气。进食时:半坐卧位,每吃1-2口暂停做腹式呼吸,细嚼慢咽。紧张时:采用前倾坐位(双手撑桌),做5次缩唇呼吸,默念“我能控制”,打破“紧张-更喘”循环。

注意事项

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

个体化:不同疾病、严重程度需不同方案,建议在呼吸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警惕危险信号:出现胸痛、头晕、嘴唇发紫时应立即停止并就医;急性发作期暂停训练。

呼吸康复的核心是:即使肺功能无法完全恢复,通过科学训练,依然能掌控呼吸,回归高质量的生活。从今天起,不妨从5分钟腹式呼吸开始,坚持下去,顺畅呼吸真的可以“练”出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