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卫组织(WHO)指出,全球抑郁症年发病率约为11%,而《中国精神心理健康(2023)》蓝皮书报道,我国目前有约9500万抑郁症患者……由此可见,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抑郁症患者所承受的痛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难以控制的绝望无助感、持续的心情低落就像一团团黑雾般笼罩着他们,而疾病所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如失眠、食欲减退、暴饮暴食、心慌)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力不从心。
什么是抑郁症?关于抑郁症的错误认知有哪些?
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类型,抑郁症是一类需积极进行医学干预的生理-心理综合征,核心特征以长期情绪低落、兴趣爱好丧失、认知功能受损为主,且患者无法单纯依赖“加油”、“振作起来”康复。有患者可在认知扭曲加重、情绪调节困难等因素的驱使下出现自杀观念。但是,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仍对抑郁症存在认知误区,这又是加重患者“病耻感”的一大因素。关于抑郁症的错误认知,我们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抑郁症就是矫情,为什么不能想开一点?”
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就像感冒、发烧、胃痛一样,而受疾病的影响,患者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意志,也难以通过“想开点”、“坚强一些”、“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病情。
2.“抑郁症是精神病”
抑郁症属“心境障碍”而非“精神病”,精神病指精神分裂症等丧失现实检验能力的疾病。并且,精神科涵盖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去精神科就诊并不代表就是精神病患者。
3.“他看起来那么乐观,为什么是抑郁症?”
绝望无助、兴趣丧失确实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但也有部分患者(如微笑型抑郁)看起来与常人无异,甚至十分乐观,可他们的内心却极度痛苦,而这也是导致就诊延误的关键因素。
如何有效护理抑郁症患者?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抑郁症患者可通过“5分钟法则”来逐渐调整自身的作息规律,即早晨起床后先坐起来5分钟,晚间睡前闭眼5分钟,不强迫自己入睡。如果在卧床30分钟左右后仍未入睡,可起床进行一些相对单调的活动,如拼图、抄写诗歌、观察鱼缸内某一条鱼的游动频率。并且,抑郁症患者要强调“规律进食”原则,即便在食欲不佳的情况下,在摄入每日3餐的同时,也需加餐2次(如适量坚果、一杯酸奶),注重Omega-3、色氨酸、维生素D、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补充。针对食欲严重减退的抑郁症患者,可提供高能量、营养丰富的流食(如牛油果奶昔、蛋白粉)。
通过合理途径抒发感受。抑郁症患者可通过一些合理途径来宣泄情绪,书写情绪日记、呐喊、唱歌、正念躯体训练等均是不错的选择。如情况允许,患者可照料绿植或宠物,或通过某些治愈系游戏来缓解社交孤独感,提供情感锚点,这对稳定情绪均有益处。
避免自伤行为出现,鼓励参与日常活动。作为家属,应多与患者交谈,并避免一些危险物品出现在患者的视野中,例如玻璃杯、刀具、硬塑料物品等,尽量不让患者独自居住,并定期检查药物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鼓励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时积极参与日常活动,如饭后散步、园艺活动、烹饪等,这有助于增强其参与感,调动生活兴趣,遏制社交功能持续减退。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逐渐纠正认知扭曲。无论是护理人员,还是家属,均需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例如患者说“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我们可以说“这种感受一定让你很痛苦吧,能详细和我交流一下吗?”或者患者因情绪失落,表现为拒绝交流,我们需以包容、接纳的心态应对,例如“没关系,我随时在这里!”这对患者来说,也是打破孤立感,缓解“情感隔离”问题的有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