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与肿瘤这场残酷的较量中,传统的外科手术、内科放化疗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病情的复杂多变常常使得部分患者难以从这些常规手段中获益。就在许多人陷入绝望之时,介入技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悄然升起,为肿瘤治疗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赛道,逐渐成为无数患者重燃希望的“生命桥梁”。
肿瘤介入治疗,是影像技术与微创诊疗理念碰撞出的绚丽火花。医生们借助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B超等先进影像设备,如同拥有了一双双透视眼,精准地锁定肿瘤的位置。随后,通过机体自然腔道,如消化道、血管,亦或创造微小的穿刺通道,利用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如同精巧的工匠一般,小心翼翼却又坚定地抵达病变部位,给予肿瘤精准打击。
肿瘤介入治疗可大致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大类。
血管性介入治疗宛如一场针对肿瘤的“断粮行动”与“化学攻击”。医生通过肿瘤的供血动脉,巧妙地向肿瘤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或)栓塞剂。一方面,让肿瘤局部药物高浓度聚集,就像在敌人内部埋下威力巨大的炸弹,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这个“贪婪的侵略者”因缺血缺氧而逐渐衰败、坏死。同时,它还能对肿瘤所造成的血管性病变,如狭窄闭塞等进行有效开通。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则像是一位全能的“多面手”,涵盖多个器官系统,在不同领域大显身手。经皮穿刺活检堪称肿瘤诊断的“侦察兵”,为肿瘤的精准诊断提供关键依据;管腔扩张和内支架成形术能够巧妙解决肿瘤侵犯或压迫导致的消化道、气道等狭窄问题,让生命的通道重新畅通无阻;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和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术等,则直接对肿瘤组织发起“强攻”,将其灭活。
在临床实践的战场上,介入治疗一次次展现出其卓越的实力。例如,部分胰腺癌、胆管癌患者,因肿瘤导致胆管堵塞,进而引发黄疸,生命垂危。此时,内外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而介入治疗却能挺身而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如同在堵塞的胆管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引流通道,将淤积的胆汁顺利排出,迅速降低黄疸水平,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机。还有胆道支架,特别是放射性粒子支架,更是在恢复胆道通畅的同时,对肿瘤进行近距离杀伤,一举两得。出血,作为肿瘤患者可能面临的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无论是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导致的出血,还是放化疗后引发的血管破裂出血,如食管癌、肺癌患者出现的呕血、咯血等情况,介入治疗都能凭借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这一“止血利器”,精准找到出血的责任血管,使用栓塞材料将其堵塞,快速有效地止血,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在肿瘤的整体治疗体系中,介入治疗宛如一座坚固的桥梁,紧密连接着内科和外科,使肿瘤治疗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一方面,它能让那些原本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患者,通过术前的介入治疗,如栓塞使肿瘤体积缩小、降低肿瘤分期,从而获得手术切除的宝贵机会;另一方面,在外科手术后出现出血、缺血等并发症时,介入治疗能够及时介入,迅速化解危机,为患者后续转至内科进行系统性化疗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介入治疗领域也不断涌现出创新成果。例如,钇90内照射治疗在肝癌、结直肠癌肝转移等领域崭露头角,凭借其高度的精准性和微创性,被誉为肿瘤治疗的新型“核武器”。通过先进的影像引导技术,医生可以精确地将钇90微球输送到肿瘤内部,实现“靶向爆破”,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具有疗程短、副作用小、患者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可以预见,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它将以更加精准、微创的优势,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未来,介入技术有望与更多前沿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深度融合,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跨学科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肿瘤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病理学等多学科携手共进,为患者制定更全面、更高效的治疗策略。介入技术这座“生命桥梁”,必将承载着无数肿瘤患者的希望,引领他们走向康复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