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蕙萍  单位:广元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3
486

在健康体检与癌症筛查领域,“一滴血能查癌症”的宣传语极具吸引力,让不少人误以为癌症检测变得轻松简单。然而,肿瘤标志物检测虽在癌症诊疗中扮演一定角色,却远非宣传中那般神奇。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真实面貌。

肿瘤标志物:身体发出的“潜在危险信号”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自身合成、释放,或者机体对肿瘤细胞发生反应后产生的一类物质,它们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这些物质就像身体发出的特殊“信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存在、生长和发展情况。例如,甲胎蛋白(AFP)与肝癌紧密相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体内,AFP水平往往会显著升高;癌胚抗原(CEA)则与结直肠癌、胃癌等多种癌症有关,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糖类抗原125(CA125)在卵巢癌的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科研人员制备出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标志物的抗体,当含有肿瘤标志物的样本与抗体相遇,两者会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特定的仪器检测复合物产生的信号强度,就能计算出样本中肿瘤标志物的含量。随着技术的发展,检测方法不断更新,从早期的放射免疫分析,到如今更精准、灵敏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实际应用

1.高危人群的癌症筛查辅助

对于癌症高危人群,肿瘤标志物检测是重要的筛查辅助手段。比如,长期吸烟、有肺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定期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在疾病早期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发现异常线索。但需要明确的是,肿瘤标志物检测不能单独作为癌症确诊依据,通常需要与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内镜检查等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肿瘤。

2.癌症患者的病情监测与疗效评估

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检测能为医生提供关键信息。以乳腺癌患者为例,在手术、化疗或靶向治疗后,通过定期检测糖类抗原15-3(CA15-3)等指标,可以监测病情变化。如果治疗有效,肿瘤标志物水平会逐渐下降;若数值再次升高,则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医生可据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局限性

1.假阳性:指标升高不一定患癌

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癌症,存在“假阳性”情况。一些非肿瘤性疾病,如肺炎、肝炎、胰腺炎等炎症,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良性疾病,都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此外,年龄、妊娠、饮酒、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出现生理性波动。例如,孕妇在怀孕期间,甲胎蛋白(AFP)会生理性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使癌胚抗原(CEA)出现轻度上升。因此,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后,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检查进行鉴别诊断,不能仅凭这一结果确诊癌症。

2.假阴性:指标正常也可能患癌

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即存在“假阴性”情况。一方面,部分癌症患者体内的肿瘤标志物可能始终不升高,这类患者属于肿瘤标志物不敏感型;另一方面,在肿瘤早期,肿瘤细胞数量较少,释放到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浓度过低,可能无法被检测到。所以,即便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正常,如果存在长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持续疼痛、便血等癌症相关症状,或者属于癌症高危人群,仍需借助其他检查手段进一步排查癌症。

正确看待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癌症诊疗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它并非癌症诊断的“金标准”,病理诊断才是确诊癌症的关键。对于普通人群,不建议盲目进行肿瘤标志物的全面筛查;而对于癌症高危人群,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并结合其他检查方法,提高癌症早期发现的概率。

当拿到肿瘤标志物检测报告时,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要自行判断,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其他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只有正确认识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作用与局限,才能让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恐慌或忽视潜在健康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