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鑫  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3012

我国每12秒有1人中风,每21秒有1人死于中风。中风是国民健康“头号杀手”,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其中“隐形刺客”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因高发、隐蔽,成为中风防治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数据显示,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升高。那么,潜藏在心脏里的“不规则跳动”是如何将健康人推向中风边缘的呢?

一、认识房颤:心脏的“乱码”跳动

正常时,心脏跳动由窦房结精准调控,规律有序(60-100次/分钟)。房颤时,心房电信号紊乱,心肌纤维无规则颤动,频率达300 - 600次/分钟,“无效收缩”使心房丧失泵血功能,血液流速减慢、淤积。

房颤隐蔽,是“沉默的流行病”。约30%患者无症状,体检时才发现;部分患者有非特异性表现,常被误认。我国超1000万房颤患者,80岁以上患病率达30%,但诊断率不足40%,大量患者中风后才查出房颤病史。

二、血栓形成:房颤与中风的“致命桥梁”

房颤引发中风的核心是“血栓栓塞”。房颤时,左心耳肌肉松弛、收缩乏力,血液淤滞形成涡流,凝结成血栓。

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进入体循环,堵塞脑血管会引发缺血性中风,占房颤相关中风的90%以上。与其他中风相比,房颤相关中风有“三高一低”特点:致死率高(25%)、致残率高(70%的患者会遗留后遗症)、复发率高(1年内复发风险达12%)、预后差。

三、风险叠加:哪些房颤患者更危险?

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会中风,风险评估体系(如CHA₂DS₂-VASc评分)量化危险因素识别高危人群:C(充血性心衰)使血液淤积;H(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A(年龄)≥75岁计2分、65-74岁计1分,老年血管弹性下降;D(糖尿病)损伤血管内皮功能;S(中风/短暂脑缺血发作)既往病史是强预测因子,计2分;V(血管疾病)增加血栓风险;Sc(性别)女性风险相对高(计1分)。评分≥2分时,中风年风险超2.5%,需立即抗凝治疗;评分1分的低中危患者,需结合出血风险评估。临床显示,未抗凝的高危患者年中风发生率5%-7%,规范抗凝可降风险60%-70%。

四、科学防治:斩断房颤到中风的链条

1. 抗凝治疗:血栓预防“核心防线”。传统抗凝药华法林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INR),受食物、药物影响大;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起效快、无需常规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少,已成非瓣膜性房颤首选。不过,抗凝治疗需长期坚持,擅自停药中风风险反弹升高3倍。

2. 左心耳封堵术:物理隔离血栓源。对于抗凝禁忌或出血风险高患者,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微创闭合左心耳,可使中风风险降低40%-70%,适用于高龄、有出血史、无法耐受长期服药患者,术后短期抗凝即可。

3. 节律控制:从源头改善心脏功能。药物复律(如胺碘酮)、电复律或导管消融术可助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研究显示,导管消融对阵发性房颤成功率达70%-90%,能改善症状、降低长期中风风险。但恢复窦性心律后,仍需根据卒中风险评分决定是否继续抗凝。

五、早诊早治:别让房颤“沉默”到中风

房颤隐匿,需提高警惕。出现不明原因心悸、气短、乏力,或突发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时,应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建议≥65岁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群体每年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筛查。

记住“中风120”口诀:“1看脸不对称,2查手臂无力,0听说话不清”,有任一症状立即拨打120。房颤相关中风救治黄金时间窗为4.5小时(静脉溶栓)至6小时(动脉取栓),延误救治会导致更多脑细胞死亡,及时干预可改善预后。

结语

房颤与中风密切相关,是可防可控的疾病链条。从识别症状到规范治疗,从左心耳封堵到调整生活方式,各环节干预都能降低中风风险。听懂心脏警示,就能防范房颤,守护脑血管防线。对付房颤相关中风,最有力的武器是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