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贵海  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34266

“掏耳朵”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那种短暂的清爽感让人欲罢不能。无论是用棉签、挖耳勺还是直接用手指,很多人把这当成日常清洁的“必修课”。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耳道损伤,甚至诱发中耳炎。据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中耳炎患者发病与不当掏耳有关,其中儿童和老年人因耳道娇嫩或恢复能力弱,风险更高。

一、耳道不需要“过度清洁”

人的耳道本身具有自我清洁功能。外耳道皮肤会不断新陈代谢,表面的耵聍(即耳屎)能借助咀嚼、说话等动作缓慢向外移动,最终自然脱落。耵聍并非“废物”,它呈弱酸性,能抑制细菌滋生,还能黏附灰尘、小虫等异物,像“天然屏障”一样保护鼓膜。

健康成年人的耵聍通常无需主动清理,过度掏耳反而会打破这种平衡。使用棉签掏耳时,看似能擦掉表面耵聍,实则可能将大部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形成栓塞;用金属挖耳勺则可能划伤耳道皮肤,导致出血、感染。更危险的是,若掏耳时不慎被碰撞,器械可能直接损伤鼓膜,造成听力下降甚至穿孔。

二、掏耳如何“捅出”中耳炎?

中耳炎的发生往往与耳道损伤后的感染有关。不当掏耳造成的微小伤口,会让细菌或病毒有机可乘:

1.外耳道炎蔓延:掏耳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后,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易侵入引发炎症。若炎症未及时控制,可能沿着耳道深处蔓延至中耳腔,引发中耳炎。患者会出现耳朵疼痛(咀嚼时加重)、耳道流脓、听力轻微下降等症状。

2.耵聍栓塞诱发感染:被推到耳道深处的耵聍长期堆积,会形成坚硬的栓塞,阻碍耳道排水。一旦耳道进水(如洗澡、游泳后),栓塞会吸收水分膨胀,导致耳道内潮湿闷热,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进而引发感染并波及中耳。

3.儿童更易中招:儿童的耳道短而直,皮肤娇嫩,家长若用棉签或挖耳勺给孩子掏耳,稍用力就可能损伤鼓膜或耳道。此外,儿童的咽鼓管短、宽且平直,鼻腔或咽部的感染也可能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而掏耳造成的耳道感染会增加这种风险。

三、中耳炎的典型信号要警惕

中耳炎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听力永久性损伤,甚至引发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尽快就医:

1.耳朵疼痛:急性中耳炎常表现为剧烈耳痛,可能伴有同侧头痛,儿童会因疼痛哭闹不止、频繁抓耳;

2.耳道流脓:感染加重后,耳道可能流出黄色或黄绿色脓液,此时疼痛可能暂时缓解,但提示感染已突破鼓膜;

3.听力下降:感觉耳朵像被“堵住”,听声音模糊,这是由于中耳积液或鼓膜充血肿胀所致;

4.全身症状:儿童可能伴有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需警惕严重感染。

四、科学护耳:这些细节要牢记

保护耳道健康,关键是改掉不良掏耳习惯,掌握正确的护耳方法。

1.减少主动掏耳频率:健康人群每年掏耳1-2次即可,且最好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若感觉耳道瘙痒或有轻微不适,可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切勿深入耳道内部。

2.特殊情况的处理:耳道进水后,可将头偏向进水一侧,单脚跳跃让水流出,或用干棉签轻轻吸干外耳道口的水分,避免用棉签深入掏擦。若耳道内耵聍过多导致听力下降、耳朵闷胀,不要自行硬掏,应到医院由医生用专业工具取出。

3.预防儿童中耳炎:家长不要给孩子掏耳,若发现孩子耳道内有耵聍,可观察其是否影响听力或造成不适,必要时寻求医生帮助。此外,要积极预防儿童感冒(感冒易引发中耳炎),擤鼻涕时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避免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以防鼻腔分泌物进入咽鼓管。

4.高危人群注意: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要格外注意耳道卫生,因为他们的皮肤修复能力弱,一旦耳道损伤更难愈合,感染风险更高。游泳时可佩戴耳塞,避免耳道进水;平时不要用尖锐物品(如发夹、钥匙)掏耳。

耳朵的自我清洁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与其频繁掏耳寻求“一时爽”,不如学会“放手”让它自然保持健康。记住,大多数时候,不打扰就是对耳道最好的保护。若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等异常,及时就医才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健康的听力比一时的清洁感重要得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