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科疾病涵盖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痴呆、重症肌无力等多种类型,患者常伴有运动、认知、语言等功能障碍,护理需求复杂且专业性强。全周期照护强调从疾病早期观察、急性期干预到康复期延续护理的连续性管理。本文将从护理观察、风险防控、干预措施、康复支持四大维度,解析神经内科护理的核心要点。
精准观察:神经内科护理的“第一哨岗”
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变化可能隐匿且迅速,护士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生命体征与神经功能动态监测。脑卒中患者: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警惕脑水肿引发的颅内压升高(如瞳孔不等大、意识恶化)。癫痫患者:发作时记录持续时间、肢体抽搐顺序、意识状态,避免舌咬伤或窒息;发作后观察定向力、肌力恢复情况。重症肌无力患者:关注呼吸频率、咳嗽能力,肌无力危象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
并发症的早期预警。肺部感染: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评估痰液性状、听诊肺部有无湿啰音,鼓励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深静脉血栓(DVT):对偏瘫患者每日测量双下肢周径,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变化,必要时使用梯度压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压疮:Braden评分≤12分者需每2小时翻身,使用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风险防控:筑牢患者安全的“防火墙”
神经内科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副作用,面临多种安全风险,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跌倒/坠床防控。风险评估:Morse跌倒风险量表评分≥45分者列为高危人群,床头悬挂警示标识。环境管理:保持病房地面干燥,移除障碍物,夜间开启地灯;床栏始终处于保护状态,呼叫器置于患者可及处。用药干预:慎用镇静催眠药、降压药,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引发的跌倒。
误吸/窒息预防。吞咽功能评估:对脑卒中、痴呆患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筛查,3级及以上需留置胃管或调整饮食质地(如糊状食物)。进食管理:进食时抬高床头30°~45°,每口食物量不超过5ml,进食后保持坐位30分钟。气道保护:癫痫发作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昏迷患者每日口腔护理2次,预防吸入性肺炎。
用药安全。高危药物管理: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抗凝药(如华法林)需严格定时定量给药,监测血药浓度及凝血指标。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使用他汀类药物者警惕肌痛、肝功能异常;使用左旋多巴者观察“开关现象”及异动症。
精准干预:多学科协作下的个体化护理
神经内科护理需结合疾病特点,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
急性期护理。脑卒中:溶栓或取栓术后24小时内绝对卧床,穿刺侧肢体制动6-8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渗血。吉兰-巴雷综合征:监测呼吸肌无力进展,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早期被动活动肢体,预防关节挛缩。
慢性期管理。帕金森病:指导患者“小步前冲”时使用“视觉提示法”(如地面标记线),吞咽困难时采用“点头样吞咽”。痴呆:通过记忆相册、定时提醒器改善定向力;设置防走失门禁系统,佩戴身份手环。
康复护理。运动功能训练:偏瘫患者采用Bobath技术抑制异常运动模式,逐步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辅助运动。语言康复:对失语症患者进行Schuell刺激疗法,从单音节到词组、句子逐步训练。认知训练:通过拼图、数字游戏改善注意力,使用“日程表”强化短期记忆。
延续护理:从医院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神经内科患者出院后仍需长期照护,延续护理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出院计划制定。个性化指导:为脑卒中患者制定“血压日记”,指导癫痫患者记录发作日志。家庭环境改造:移除卫生间门槛,安装扶手;痴呆患者家中避免放置锐器、药品。
随访与远程监测。定期随访: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电话随访,评估服药依从性、功能恢复情况。智能设备应用: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通过APP推送用药提醒。
照护者培训。技能培训:指导家属掌握良肢位摆放、鼻饲管护理、翻身拍背技术。心理支持:通过支持小组缓解照护者焦虑情绪,提供喘息服务(如短期托养)。
结语:以专业与温度守护“最脆弱的大脑”
神经内科护理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门融合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综合艺术。从精准观察到风险防控,从个体化干预到延续护理,护士需以科学思维判断病情,以人文关怀抚慰心灵。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逐渐消逝的记忆,护士是最后的“记忆守护者”;面对癫痫患者发作时的恐惧,护士是坚定的“安全港湾”。未来,随着神经重症监护技术、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神经内科护理将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新阶段,但“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永不改变。愿每一位神经内科护士都能成为照亮患者生命之路的“提灯女神”,用专业与爱守护最脆弱却最珍贵的大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