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误解辟谣20问

医患误解辟谣20问
作者:张粉 滕伟强 王楠 肖倩文 王璎玙 鲍彦辰   单位:上海四一一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5

资源与效率篇

问:中国看病难=外国看病易?

辟谣:全球皆面临“看病难”:英格兰常规医院治疗(如髋/膝关节置换、白内障手术)等待时间超过18周(数据来源:英国NHS官方数据(2023年)、英国国家审计署(NAO)报告);英国从家庭医生转诊到专科治疗的平均等待时间(如髋关节置换、MRI扫描)长达20+周(据Fraser Institute年度报告);美国公立医院手术预约多需等待18周,急诊平均等待超4小时(据OECD数据)。

我国通过分级诊疗、互联网医院缩短就医时间,三甲医院因患者集中而显得拥挤,看病也难。

问:排队2小时看病2分钟=医生敷衍?

辟谣:医生日均接诊60-100人,利用有限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否则患者预约等待时间更长。复杂病例自会详细全面问诊,“2分钟”多见于复诊开药/常见多发病/轻症。建议提前整理病史、检查报告提升沟通效率。

问:诊室就医话没说完就总被医生不耐烦地打断=医生态度恶劣?

辟谣:医生抽不出时间听患者长篇大论“讲故事”,必须快速采集必要的重点信息用于诊断及治疗。建议使用简明扼要的“1分钟主诉”法,例如:症状+持续时间+已做的处理(例:“头痛3天,自行口服布洛芬无效”)。

问:专家号难挂=与“黄牛勾结”?

辟谣:顶级专家日均接诊量有限。北京协和等医院实行人脸识别挂号+号源秒光系统,2023年抓获网络黄牛团伙73个。

诊断检查篇

问:医生开检查=水平差/想赚钱?

辟谣:现代医学依赖客观证据。如腹痛需鉴别阑尾炎、宫外孕等20余种病,CT是救命工具。我国检查定价受医保局严格管控,医生无直接利益关联。

问:换一家医院看病必须重新检查=医生为赚钱?

辟谣:不同医院设备精度/检测标准不同,且病情动态变化。依据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及医疗责任划分制度,上级医院需凭本院报告担责(《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第17条)。

问:中医把脉=不用再做其他检查?

辟谣:脉诊是重要手段,但肿瘤、感染等需现代技术定位。中西医结合是国家倡导模式,如用CT确认骨折位置后正骨更安全。

问:每年体检正常=不会得大病?

辟谣:早期肺癌等疾病在常规体检中难以发现。低剂量CT筛查可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高危人群需特殊专项检查方可及时筛出。

问:磁共振(MRI)=辐射伤害?

辟谣:其原理是磁场而非电离辐射,孕妇亦可安全使用。  

治疗方案篇

问:手术签字=医院推卸责任?

辟谣:知情同意是国际医疗通则。英国NHS要求15页以上手术风险告知书,签字旨在确认患者的自主权,并非法定免责条款。

问:麻醉药=人变傻?

辟谣:当代麻醉药基本3小时代谢完毕,大型研究证实不影响智力(JAMA 2021)。术后常见的“糊涂”状态只是暂时的“大脑宿醉”,不等于智力下降或“变傻”,会随着药物代谢而完全恢复。

问:必须忍痛?

辟谣:医用非吗啡类(如布洛芬)成瘾率<0.5%,疼痛不及时控制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拒绝配合相关诊疗操作反而延误或加重病情。

问:中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

辟谣:马兜铃酸致肾衰竭、何首乌伤肝等已入药典警示。任何药物均需肝肾代谢,中药须遵医嘱服用(国家药监局2021年通告)。

问:偏方治大病=神医在民间?

辟谣:国家药监局统计:75%的偏方含非法添加药物(如激素、抗生素),每年导致的肝衰竭案例超过3000例;因服用“纯中药降糖药”导致低血糖昏迷的案例每年也超过千例。

费用与制度篇

问:进口药/高价药=医生拿回扣?

辟谣:药品集采后高价药大幅减少,政策强制使用低价药(如降压药氨氯地平片0.84元/盒)。进口药多用于耐药或特殊体质患者,需遵循用药指南。医生处方行为受医院药事委员会实时监控,违规将吊销执业资格。

问:ICU天价费用=过度医疗?

辟谣:ICU成本含24小时监护、高端设备(呼吸机每日耗材费>2000元)、多学科团队。费用透明可索要明细,医保报销比例可达70%。

医患信任篇

问:医生态度冷漠=不负责任?

辟谣:高强度工作下保持情绪中立是职业要求。研究表明医生日均决策量超120次,表情管理可避免误导性暗示,这并非态度问题。建议就诊过程中重点关注诊疗效果而非医务人员提供的情绪价值。

问:手术不送红包=医生不尽心?

辟谣:《医师法》第56条禁止收红包。主刀医生术前需签《廉洁承诺书》,手术质量由团队流程保障,送红包反致医护面临处罚风险。

制度与纠纷篇

问:就诊按先来后到看病,插队=有黑幕?

辟谣:国际通用“预检分诊”原则(如加拿大CTAS分级),胸痛/大出血等危重症优先救治,非按挂号顺序。若遭遇插队可先问明缘由,再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维权。

问:医疗事故=只要使劲闹就能获赔?

辟谣:《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规定:需第三方鉴定责任比例,如患者隐瞒病史、拒不配合治疗,医方可能免责。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医院秩序、侮辱、威胁、殴打医务人员、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等行为,轻则警告、罚款,重则行政拘留,甚至可能涉及刑事责任。若协商无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关键,诉讼维权是最终保障。

2025-07-04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