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生活中,上下楼梯踩空、运动时落地不稳、走路被障碍物绊倒,都可能导致崴脚。不少人崴脚后第一反应是揉一揉,觉得能缓解疼痛、消肿,其实这是错误做法。崴脚后局部软组织会出现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水肿,此时揉按会加重血管损伤,让肿胀更明显、疼痛更剧烈,甚至可能延误恢复。正确的处理方式需要遵循科学步骤,才能减轻损伤、加速愈合,具体可分为5个关键步骤,如下文所示。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
崴脚后首要任务是让受伤的脚休息,禁止继续行走、奔跑或跳跃。因为受伤后脚踝周围的韧带、肌腱可能已出现拉伤或撕裂,继续活动会让损伤部位承受额外压力,导致撕裂加重,甚至引发关节错位等更严重问题。比如运动时崴脚,应马上坐在场地边,脱掉鞋子和袜子,让受伤的脚平放在地面上,避免任何负重动作;如果是在户外崴脚,可借助身边的椅子、台阶等坐下,必要时让同行者帮忙搀扶,切勿硬撑着走路。
及时冷敷,控制肿胀与疼痛
冷敷是崴脚后48小时内的核心处理措施,能通过低温收缩毛细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水肿,同时缓解疼痛。具体操作方法为:准备一个冰袋,若是没有冰袋,可用塑料袋包裹冰块,或把湿毛巾放入冰箱冷冻10分钟,在冰袋外裹一层毛巾以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然后敷在受伤的脚踝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重复3~4次。需注意,冷敷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20分钟,以防局部皮肤冻伤;且48小时内禁止热敷,因为热敷会扩张血管,加重肿胀。例如,在中午12点崴脚时,患者可以在12:30、15:00、18:00、21:00各冷敷一次,每次15分钟,这样能有效控制下午的肿胀情况。
适当加压包扎,固定脚踝并减轻肿胀
冷敷后,可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脚踝进行加压包扎,通过适度压力限制脚踝活动,减少局部渗液,进一步减轻肿胀,同时为脚踝提供支撑,避免韧带因活动再次受损。包扎步骤为:从脚踝下方开始,由下往上螺旋式缠绕,绷带松紧度以能伸入一根手指为宜。需要注意: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脚部发麻、发紫;过松则无法起到固定和加压作用。包扎时要覆盖脚踝受伤部位及周围,最后用胶布或绷带扣固定末端,避免松动。比如崴脚后脚踝外侧肿胀,包扎时重点围绕外侧缠绕,确保肿胀部位被绷带覆盖,同时不影响脚趾活动和脚部血液循环,包扎后可观察脚趾颜色,若保持红润,说明松紧度合适。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加压包扎后,需将受伤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少血液淤积在脚踝处,从而减轻肿胀。具体的姿势为:坐着时可将受伤的脚放在凳子上,凳子高度以脚高于臀部为宜;躺着时可在脚下垫1~2个枕头,让脚踝高于心脏。建议每天抬高患肢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小时,每次保持20~30分钟,可在看电视、休息时进行。比如,晚上睡觉前,在脚下垫两个枕头,保持脚踝抬高状态入睡,能有效缓解夜间肿胀,让第二天脚踝的疼痛感减轻。
观察恢复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
完成前4个步骤后,患者及其家属需密切观察脚踝的恢复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就医。若出现以下情况,说明可能存在韧带严重撕裂或骨折,需立即前往医院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
1.受伤后脚踝肿胀剧烈,疼痛难忍,无法站立或轻微活动就剧痛;
2.脚踝出现明显畸形,如脚踝向一侧歪斜,与正常脚踝形状不同;
3.受伤48小时后,肿胀和疼痛没有缓解,反而加重;
4.脚趾出现发麻、发紫、冰凉等血液循环受阻的症状。
例如,患者在崴脚后脚踝迅速肿成馒头状态,无法踩地,且脚踝外侧明显向外歪斜,这种情况可能存在骨折,需立即去医院拍X光片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总之,崴脚后揉一揉的做法不可取,正确处理需牢记并贯彻停止活动、及时冷敷、适当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以及观察恢复情况等5个步骤,按科学方法处理,才能让脚踝更快恢复,减少后遗症。不过需要注意经常崴脚易影响脚踝状态,平时可穿高帮鞋、改变走路姿态、注意观察路况等避免崴脚,一旦崴脚应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