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农历闰六月十四日,我们便已迎来了立秋节气,气温渐凉、空气渐燥,自然界也步入了一个收敛、沉降的季节。中医重视整体观念,人体的生理须与四时气候相适应,正所谓“天人相应”,所以我们要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顺应时节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养生关键在于“养收”——收敛阳气、滋养阴液,围绕适饮食、畅情志、调起居等方式养生,养出秋日好状态。
适饮食
在中医理论中,秋季与五脏中“肺”相对应。秋季雨水减少、空气干燥,易导致肺津耗伤,出现口鼻干燥、干咳等症状,肺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阴津耗伤还会引起便秘、皮肤干燥等健康问题,所以秋季饮食的核心则是要“滋阴润燥”。
根据五行推演归类理论,秋季可选择滋阴润肺的白色食材,例如,《温病条辨》中的名方五汁饮具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该方中便含有梨汁、荸荠汁、藕汁等;百合“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也具有清热润肺的效果;另外,银耳、山药、白萝卜、甘蔗等食材也适合秋天食用。除了白色食物外,蜂蜜、黑芝麻、鸭肉等也有助于滋养阴津。晨起温水冲服蜂蜜可改善秋燥引起的口干、便秘;黑芝麻能补肝肾、润五脏,将黑芝麻加入食物中,也适合秋季调理身体;鸭肉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用鸭肉来煲汤能够满足口味与养生的双重需求。
调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阳气收敛,在起居方面我们应顺应自然、早睡早起,即晚上应稍早入睡(建议22:30前),早晨随日出起床(建议6:30-7:00),中午可适当午休15-3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适度运动也有助于秋季养生,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可以选择在公园、树林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或慢跑,速度适中,以微微出汗为宜,可促进肺部气血运行,增强肺功能。此外,太极拳、八段锦这类运动缓慢柔和,能调节呼吸、促进全身气血流通,适合全年龄段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在运动时,我们要避免大汗淋漓,防止津液耗伤、阳气外泄,运动后更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物,避免受凉。不同体质的人群养生也有所差异,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者,在外出时应及时添衣,尤其注意脚部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畅情志
中医认为,“肺在志为忧”。在秋季,肃杀的景象更易让人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著名诗句也寄托着诗人深秋的寂寥之情。七情多度皆可伤及脏腑,过度“悲忧”则会损伤肺气,所以调畅情志也尤为重要。调畅情志可以选择以下方法:多与自然互动,度过了夏日的酷暑,秋季是登高赏秋的好时节,周末可以约家人朋友登山、野餐、观红叶,自然景观与亲友陪伴能缓解工作学习中的压抑情绪,使心情舒畅;培养兴趣爱好,可以通过读书、绘画等兴趣爱好填充工作学习之余的时间,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度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保持心情平和;减少思虑过度,现在网络上常用“内耗”一词形容人们过度思虑的状态,而在秋季我们应“收敛心神”,避免“内耗”,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释放压力,这有助于平复情绪、改善睡眠;与家人朋友沟通,若出现低落情绪,需要及时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内心感受,避免“悲忧”情绪堆积,伤及脏腑。
中医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根据季节特点调整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古代医家传承千年的智慧,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有实用的健康指导意义。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或许难以完全遵循古人的养生法则,但理解其中的理念、根据四时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对维护健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