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威胁生命的心血管急症,其本质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约60万例,死亡比例超过三成,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然而,公众对心梗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尤其是对非典型症状的忽视,往往导致救治时机延误。
心梗的核心病理机制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血液的“主干道”,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血管完全闭塞时,血流中断超过20分钟即可引发心肌坏死。这一过程常伴随剧烈胸痛,但部分患者可能因个体差异或病变部位特殊,表现为不典型症状。
典型心梗症状
压迫性疼痛:患者常描述为“胸口压了块大石头”或“胸部被带子勒紧”,疼痛范围约手掌大小,位置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
持续不缓解:与心绞痛不同,心梗疼痛通常持续15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且休息后不缓解。
放射痛:疼痛可能向肩部(尤其是左肩)、下颌、上腹部或背部扩散,易被误诊为牙痛、胃痛或肌肉拉伤。
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的“隐形信号”
消化道症状:部分心梗患者以恶心、呕吐、腹胀为主要表现,尤其下壁心梗易刺激膈神经引发上腹不适,常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神经系统症状:突发头晕、晕厥可能因心律失常导致脑供血不足,部分患者表现为短暂性意识丧失。
呼吸系统症状: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气促,可能伴随大汗淋漓,易与哮喘或肺栓塞混淆。
全身症状:低热(通常不超过38.5℃)、乏力、焦虑等非特异性表现,常被忽视为感冒或过度劳累。
特殊人群提示: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可能无痛感,仅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
老年患者常以意识模糊、血压骤降为首发症状。
女性患者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背痛、手臂痛或极度疲劳。
黄金救治时间窗:120分钟决定生死
从发病到开通闭塞血管的“门-球时间”每延长1小时,死亡率增加10%。出现疑似症状时应立即:
停止活动:原地平躺或半卧位,减少心肌耗氧。
拨打急救电话:告知调度员“怀疑心梗”,避免自行驾车前往医院。
谨慎用药:仅在无低血压情况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次间隔5分钟,最多3次),阿司匹林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保持冷静:过度焦虑会加重心脏负担,可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
预防:从源头控制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吸烟者心梗风险增加2-4倍。
合理膳食:每日盐摄入<5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疾病管理:
控制“三高”:血压<130/80mmHg,空腹血糖<6.1mmol/L,LDL-C<1.8mmol/L(高危人群)。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100mg/日)用于一级预防需严格评估获益风险。
定期筛查: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年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
冠脉CTA可早期发现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年轻不会得心梗”
事实:近10年45岁以下心梗患者占比从5%升至15%,熬夜、压力大、久坐是主要诱因。
误区2:“胸痛忍忍就过去了”
事实:超过12小时未开通血管,心肌坏死面积扩大,易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误区3:“放完支架就万事大吉”
事实:支架术后仍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否则再狭窄风险达5%-10%。
心梗的防治关键在于“早识别、早救治、早预防”。公众应牢记“时间就是心肌”的原则,对任何不明原因的胸痛保持警惕。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规范疾病管理,多数心梗事件可被预防。当身体发出求救信号时,及时响应就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负责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