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提到心脏疾病,很多人觉得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却频频找上年轻人。临床上,20-40岁的青壮年占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70%以上,更让人揪心的是,部分患者发病初期仅表现为感冒、乏力,常被误认为“小毛病”,直到出现胸闷、心慌甚至晕厥,才发现心脏已受损伤,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心衰、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后,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引发身体免疫反应“误伤”心肌导致的炎症。年轻人免疫力较强,感染病毒后免疫反应可能更剧烈,反而更容易加重心肌损伤;加上不少年轻人生病后硬扛、熬夜、剧烈运动,会进一步拖垮心脏,让病情快速进展。尤其是近期有感冒、腹泻史的年轻人,一定要警惕以下信号。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有个典型特点:通常在感冒、腹泻(多为病毒感染引起)后的1-3周内出现,初期症状和感冒相似,但会伴随心脏相关不适,若出现以下5种情况,别再当作“感冒没好透”:
心慌、心跳乱,休息也无法缓解
明明没运动,却总感觉心跳得又快又重,像“心脏要跳出来”,或心跳忽快忽慢、漏跳,哪怕坐着休息也无法缓解,有时还会伴随头晕——这可能是心肌炎症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出现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表现。
胸闷、气短,爬楼都费劲
以前爬四五层楼毫不费力,现在爬一层就胸闷得厉害,感觉“胸口压了东西”,呼吸急促,甚至需要停下来大口喘气;平躺时也觉得气短,要垫高枕头才能舒服——这是心肌受损后,心脏泵血能力下降的信号,提示可能出现了心功能不全。
莫名乏力、没精神,休息也补不回来
感冒后总觉得累很常见,但如果乏力持续超过1周,哪怕每天睡够8小时,还是没精神,连吃饭、穿衣都觉得费力,甚至伴随手脚发麻、出冷汗——要警惕是心肌炎症导致全身供血不足,身体处于“缺氧状态”的表现。
胸口隐痛或“刺痛”,位置不固定
和冠心病的“压榨性胸痛”不同,病毒性心肌炎的胸痛多为隐痛、刺痛,位置不固定,可能在左胸口,也可能在胸骨后,持续时间几秒到几分钟不等,深呼吸或转身时可能加重,有时会被误认为是“肋间神经痛”。
突发晕厥,或眼前发黑
这是病毒性心肌炎较危险的信号之一。当心肌损伤严重,心脏泵血突然减少,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眼前发黑(黑矇),甚至突然晕倒。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无论是否有感冒史,都要立即就医,排除心肌炎或更严重的心脏问题。
出现这些情况,该做什么检查
若近期有感冒、腹泻史,且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尤其是20-40岁的年轻人,建议尽快挂心血管内科,做以下3项关键检查:
基础检查:先查心电图(快速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肌酶谱(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酶到血液中,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
进一步评估:若心电图或心肌酶异常,需做心脏彩超(查看心肌是否增厚、心脏功能是否下降)。
明确病因:必要时做病毒检测(如咽拭子、血液病毒抗体检测),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炎。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记住3个“关键”
病毒性心肌炎虽凶险,但只要做好预防,就能大幅降低风险:
感冒、腹泻后,千万别硬扛:病毒感染后(尤其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一定要保证休息,避免熬夜、剧烈运动等,至少休息1-2周,让身体和心脏有时间恢复;若感冒伴随发热,体温超过38.5℃,要及时退烧,避免高温持续损伤心肌。
别滥用“感冒药”掩盖症状:部分复方感冒药含“伪麻黄碱”等成分,可能加快心跳,加重心脏负担。感冒后若出现心慌、胸闷,尽量避免自行吃强效感冒药,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增强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机会:平时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少喝奶茶、碳酸饮料;每周适当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