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不少人总觉得“血压不高,就不会中风”,每次体检看到血压数值在120/80mmHg左右,就觉得心脑血管很安全。可临床中,却常遇到血压“正常”的人突发中风,让人既意外又困惑。其实,血压只是心脑血管健康的“表面指标”,真正能反映血管状态、预警中风风险的,是3个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指标”——它们就像心脑血管的“晴雨表”,哪怕血压正常,只要这3个指标异常,中风风险也会悄悄升高。
要弄明白其中的关键,首先得打破“血压正常=心脑血管安全”的误区。中风的核心原因是脑血管堵塞或破裂,而血压只是影响血管健康的因素之一。有些人事先没有高血压,但血管早已出现硬化、斑块,或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这些问题会慢慢侵蚀血管,最终在某个诱因(如熬夜、情绪激动)下引发中风。所以,关注心脑血管健康,不能只盯着血压,更要盯着这3个“隐形指标”。
第一个隐形指标: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是给大脑供血的“主干道”,如果这条“道路”上长了“小疙瘩”——颈动脉斑块,哪怕血压正常,也会给中风埋下隐患。这些斑块大多是脂肪、胆固醇在血管壁上堆积形成的,初期可能只是小小的凸起,不会影响血流,但随着时间推移,斑块会逐渐变大、变硬,甚至破裂。
一旦斑块破裂,会形成血栓,血栓顺着血液流到脑血管,就会堵塞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的70%以上)。更危险的是,很多人有颈动脉斑块却毫无感觉,直到斑块破裂或严重堵塞,才会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可这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怎么关注这个指标?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中风家族史、高血脂、肥胖的人,每2~3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就能清晰地看到是否有斑块、斑块的大小和稳定性。如果发现斑块,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少吃高油高胆固醇食物)、规律运动,必要时服用药物稳定斑块,避免斑块破裂。
第二个隐形指标: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是身体代谢蛋白质时产生的一种物质,正常情况下会被快速代谢掉,血液中含量很低(正常范围4-15μmol/L)。可如果代谢出现问题,它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变成伤害血管的“隐形杀手”——哪怕血压正常,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也会损伤血管内皮,让血管壁变得粗糙,更容易堆积脂肪形成斑块,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诱发中风。
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素食者、缺乏维生素B族(B6、B12、叶酸)的人群中很常见。很多人直到中风后检查,才发现自己的同型半胱氨酸早已超标。
怎么监测和控制?普通人群每年体检时,可主动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检测项目;如果数值超标,首先要调整饮食,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菠菜、西蓝花、动物肝脏)、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制品);若数值严重超标,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叶酸或B族维生素制剂,降低中风风险。
第三个隐形指标:心率
很多人只关注血压,却很少留意心率,心率的快慢,直接反映心脏功能和血管状态,也是中风的重要预警指标。正常成年人静息心率(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次数)在60~100次/分钟,若长期超过80次/分钟,就算血压正常,中风风险也会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心率过快时,心脏跳动的频率增加,会加重心脏负担,还会导致血管收缩频繁,影响血管内皮健康;同时,心率过快会让血液在血管内停留时间缩短,容易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进而诱发中风。尤其是患有冠心病、房颤的人,心率过快会进一步放大中风风险。
怎么管理心率?日常可通过摸手腕(桡动脉)或颈部(颈动脉),在安静状态下计数1分钟心跳,监测静息心率;如果长期偏快,要先调整生活习惯,比如避免熬夜、减少咖啡和浓茶摄入、通过散步、太极等运动增强心脏功能;若心率持续超过90次/分钟,或伴有心慌、胸闷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心脏问题,必要时服用药物控制心率。
最后要提醒的是,心脑血管健康是“多指标协同作用”的结果,血压正常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日常除了监测血压,更要定期检查颈动脉斑块、同型半胱氨酸、心率这3个“隐形指标”,同时保持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的习惯,才能真正降低中风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