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超1.3亿独居老人的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高血压、糖尿病作为老年群体高发慢性病,其控制效果与日常监测准确性直接相关。但不少老人因不了解监测“黄金时间”,导致数据偏差,甚至延误病情。掌握血压与血糖监测的最佳时间,能让独居老人及时发现身体异常,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血压自我监测时间
(一)血压核心监测时段,紧跟“两峰一谷”节律
人体血压随昼夜节律呈“勺型波动”,形成“清晨高峰→午后小高峰→夜间低谷”规律,独居老人需重点关注关键时段:
1.晨起空腹:这是血压监测的“第一黄金时段”。经过一夜睡眠,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未受药物、饮食、运动等因素干扰,能真实反映夜间血压控制情况及晨峰风险。约60%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清晨血压飙升”,此时发生心梗、脑卒中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3-5倍。老人醒后先在床上平躺1分钟,慢慢坐起,再坐床沿3分钟,排空膀胱后静坐5分钟,保持坐姿,将袖带绑在与心脏同高的手臂上测量,连续测2~3次,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记录。
2.午后14:00-16:00:此时血压迎来第二个波动小高峰。对于服用短效降压药的老人,这个时段测量可评估药物是否能覆盖全天需求。若血压偏高,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3.睡前2小时左右:一天活动结束后,情绪、饮食、运动、药物都对血压产生了影响,此时测量能了解血压是“平稳落地”还是“夜间飙升”。若睡前血压比晨峰还高,则要警惕夜间高血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时间或剂量。
(二)需避开的时间点与特殊加测情况
餐后立即测量、运动或情绪激动后30分钟内、夜间起夜时,这些时间点测量的血压数据不准确,应避免。此外,生活中还有几个“加测点”:突然头晕、眼前发黑、心悸时立刻测;换季降温可中午加测;刚换降压药,连续3~7天早晚各测并记录,回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血糖自我监测时间
(一)关键监测节点
血糖波动与饮食、运动、药物使用密切相关,独居老人需关注四个关键节点,同时避开常见误区。
1.空腹血糖(早餐前):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也是评估胰岛β细胞基础功能的指标,需至少8小时未进食,最佳测量时间为早晨6:00-8:00,需与日常起床时间匹配。若老人习惯晚起,要确保从晚餐后到测量前无进食,避免“超空腹”状态导致血糖偏低,掩盖真实糖代谢异常。
2.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能反映饮食控制与药物疗效,尤其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评估意义重大。若餐后血糖持续>7.8mmol/L,但空腹血糖正常,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或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过高;对使用阿卡波糖、胰岛素等药物的患者,餐后血糖可直接反映药物对葡萄糖吸收的控制效果。
3.睡前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死亡。睡前1小时左右测量血糖,能提前预警风险。若睡前血糖<5.6mmol/L,需适当加餐(如1小把坚果、半杯无糖酸奶);若>7.8mmol/L,需警惕夜间高血糖。
4.随机血糖:当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口渴及多尿时,需立即测量随机血糖并记录。
(二)血糖监测频率与操作要点
监测频率需根据治疗方案调整:仅靠饮食控制,不吃降糖药的老人,每周选2天测“空腹+餐后”;口服降糖药且血糖稳定者,每周测2天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使用胰岛素的老人,需每天测四点,连续3天,以判断剂量是否合适。此外,测量血糖时,应将手洗干净,避免用碘伏消毒;建议使用第二滴血,以减少组织液带来的误差;应先将试纸插入血糖仪后再吸血,以避免血液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监测注意事项与实用技巧
工具宜选择上臂式电子血压计(避免使用腕式),血糖仪宜选择采血量小于1微升、试纸为独立包装的款式,并推荐有语音播报功能的产品(方便视力不佳的老人);血压计应每年到社区进行校准,血糖仪在使用满一年或更换试纸批次时也需校正。监测时需记录血压、血糖的测量时间、数值,以及身体状况、饮食、运动、情绪等信息。当血压高于180mmHg或血糖低于3.9mmol/L时,应先静坐5分钟后复测;若确认为低血糖,应立即补充15克糖;若为高血压且伴有头痛、胸闷,需立即休息并联系家属;若异常情况持续或伴有胸痛、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拨打120。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