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痔疮按位置分为内痔(齿状线以上,多无痛出血)、外痔(齿状线以下,疼痛明显)和混合痔(两者兼有)。它常呈“反复—缓解—再发”的过程,并非传染病,更不是“切了就根治”的单一结局;管理得当,许多人可以长期稳定。本质上与肛门“肛垫”血管及支持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有关。
痔疮的发病原因
1.解剖与生理因素:人类直立行走使肛门静脉回流不畅;肛垫随年龄和反复用力而逐渐下移;排便时腹压增高、便秘或腹泻都会增加局部负担;孕期受激素与子宫压迫影响,静脉易扩张。
2.生活习惯与疾病因素:久坐久站、低纤维饮食与饮水少、长期蹲厕看手机、反复用力排便、肥胖、嗜酒辛辣、提重物、慢性咳嗽或前列腺增生致用力排尿等,都会促发或加重痔疮;家族体质与肝脏、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静脉高压也有影响。长期骑行、司机与导购等久坐久站职业更需警惕,注意规律活动与补水。
痔疮的主要症状
最典型的是便后鲜红色出血,可呈纸上血、滴血或喷射状;其余包括肛门坠胀、肿物脱出(行走或用力更明显)、疼痛(外痔血栓或炎症时尤甚)、瘙痒、渗液异味。长期反复出血可致贫血。
需要警惕的信号:出血量大或反复难止;大便变细、黏液血便、腹痛腹泻或黑便;体重不明原因下降、贫血指标异常。尤其≥50岁首次直肠出血者,应按医嘱行肠镜排查结直肠肿瘤等疾病。
痔疮的预防与治疗
1.痔疮的预防方法
痔疮预防的核心原则是让排便“软、顺、短、清”。此外,久坐人群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规律运动(快走、游泳、核心力量训练等);控制体重,少酒少辣;避免反复提重物;孕期建议左侧卧、避免久坐;积极矫正便秘/腹泻与慢性咳嗽等诱因。把厕所里的手机撤掉,往往是最省钱的预防。
2.痔疮的治疗方法
痔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强调“分级处置、对症为先、并非都要手术”。
(1)自我护理与药物:急性期可温水坐浴(40℃左右,10~15分钟,每日1~2次),有助于减轻水肿与疼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栓/膏(含局麻、收敛、消炎或静脉活性成分)及口服通便药(乳果糖、聚乙二醇等),短期口服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静脉活性药物(如地奥司明类)可改善出血与肿胀。切记外用激素类药物不可长期滥用,以免皮肤变薄与反跳。坐浴只用清水即可,切勿添加食盐、消毒液或偏方材料;孕期与哺乳期、合并糖尿病或正在抗凝治疗者用药更需先咨询医生。
(2)门诊微创:反复便血或Ⅱ~Ⅲ度内痔可考虑橡皮圈结扎(RBL)、硬化剂注射、红外凝固等,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规范评估与随访。外痔急性血栓在48~72小时内剧痛明显者,可门诊切开清除血栓以快速缓解。
(3)手术治疗:对Ⅲ~Ⅳ度内痔重度脱垂、混合痔合并并发症或多次微创失败者,医生会综合病情与偏好,选择传统痔切除、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PPH)、痔动脉结扎(HAL-RAR)等方案。无论哪种术式,术后要做好镇痛、通便与坐浴护理,避免早期用力排便,遵医嘱复诊。手术并非“一劳永逸”,若生活方式未改善,仍可能复发。
(4)何时应急就医:突发肛门剧痛并触及紫蓝色硬结,或大量便血伴头晕心悸,持续高热,肿物脱出回纳困难等,应尽快就医,特别是脱出伴发热与剧痛,提示嵌顿或感染风险,切勿自行处理或热敷。
结语
“一升半水、两份蔬果、三到五分钟蹲厕”,再加上“每小时站起来走一走”。把这些小事坚持下去,多数痔疮都会“偃旗息鼓”。若已出现频繁出血、脱出或疼痛,别硬扛,尽早就医评估,往往一个门诊微创或一段规范用药,就能把日常生活拉回正轨。关爱肛门健康,也是关爱自己的工作与家庭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