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儿童过敏性疾病是儿科常见免疫相关性疾病,本质是儿童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反应,引发组织炎症与器官功能异常。因儿童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屏障功能较弱,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常呈 “过敏进程”—— 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或消化道症状,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呼吸道过敏,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因此,掌握早期识别方法与长期管理策略,对儿童健康意义重大。
早期识别:捕捉过敏的关键信号
儿童过敏性疾病症状多样,易与普通感冒、感染性疾病混淆,需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三大系统,关注典型与非典型表现。
皮肤症状是最直观的过敏信号,常见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或边界不清的风团,部分患儿会出现皮肤干燥、脱屑,或眼睑、面颊等部位的湿疹。症状多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瘙痒明显时儿童可能抓挠、哭闹,夜间症状易加重。
消化道症状易被忽视,却是婴幼儿过敏的常见早期表现,包括反复呕吐、恶心、腹胀、腹痛,或大便性状异常(如黏液便、稀便、便秘与腹泻交替),部分患儿伴随口腔周围红肿、哭闹拒食,尤其添加新辅食后症状更易出现,需警惕食物过敏引发的消化道反应。
呼吸道症状分为上、下呼吸道表现:上呼吸道过敏常为反复鼻塞、清水样流涕、打喷嚏,或频繁揉鼻、揉眼,部分患儿有鼻痒、嗅觉减退;下呼吸道过敏则表现为干咳(夜间或晨起加重)、喘息、呼吸急促,发作时可能伴随胸闷、气短,若未干预,可能发展为哮喘,影响肺功能发育。
此外,需关注 “过敏共病” 现象 —— 若儿童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系统症状,或家族有过敏性疾病史,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做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明确致敏物质,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
长期管理:搭建科学的防护体系
儿童过敏性疾病无法根治,但科学的长期管理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发作、降低并发症风险,核心在于规避过敏原、加强护理、规范治疗与定期监测。
1.过敏原规避:环境与饮食双重管控
过敏原规避是管理基础,需结合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调整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环境上,定期清洁室内,减少尘螨滋生(如每周用 55℃以上热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床品),避免室内养宠物,花粉季节关闭门窗,外出时佩戴口罩与眼镜,回家后及时清洁面部与衣物;饮食上,明确食物过敏原后需严格避免相关食物及含其成分的加工食品,同时在专业指导下调整饮食,保证儿童营养充足,避免营养不良。
2.日常护理:强化皮肤免疫保护
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弱,需加强护理: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儿童专用护肤品,保持皮肤湿润以修复屏障,减少外界刺激引发的过敏;避免过度清洁,洗澡水温控制在 37-40℃,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洗完后及时涂润肤霜。同时,合理安排户外活动,适当接触阳光与新鲜空气以增强体质,但需避开过敏原浓度高的环境,防止诱发症状。
3.规范治疗:遵循阶梯式用药原则
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采取阶梯式干预。轻度症状(如偶尔皮肤瘙痒、轻微鼻塞)可通过规避过敏原与护理缓解;中度症状(如反复湿疹、频繁打喷嚏、轻度咳嗽)可能需局部用药(如皮肤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鼻腔生理盐水冲洗或鼻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重度症状(如持续喘息、严重湿疹、过敏性休克前兆)需立即就医,可能需短期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或急救药物,同时制定长期控制方案。需注意,儿童用药严格遵循剂量与疗程,不可自行增减或停药,避免症状反复或出现不良反应。
4.定期监测:动态调整管理方案
儿童生长发育中,过敏原可能变化(如部分婴幼儿对牛奶蛋白的过敏可能随年龄增长耐受),症状严重程度也会波动,因此需定期复查。建议每 3-6 个月带儿童到儿科或过敏专科就诊,评估症状控制、肺功能(针对呼吸道过敏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重新做过敏原检测,根据结果调整规避方案与治疗药物,确保管理策略适配儿童当前状况。
儿童过敏性疾病管理是长期过程,家长需保持耐心,通过科学识别、规范干预与持续监测,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减少过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