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发烧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然而一些家长在儿童发烧护理上容易陷入误区,那么当家长发现儿童的额头滚烫、小脸通红时该如何处理呢?是用温水擦浴还是立即喂退烧药呢?事实上,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烧两者并不是对立的现象,需要结合儿童的发热情况来进行合理搭配。
一、了解发烧的本质
临床医学中将儿童发烧的定义为腋下温度超过37.3°C,然而这并不是对儿童发烧病情进行判断的唯一标准。从发烧的本质来看,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为对抗病原体所做出的防御反应,事实上,适度的发烧可以提升人体白细胞活性,有利于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有研究数据显示体温处于38.5°C之下的低烧状态,如果儿童的精神状态较好,这反而有利于儿童病情的康复。然而,家长要特别警惕“儿童体温恐慌”,一些家长当发现儿童体温超过38°C后便急于退烧,其实这种过度的干预容易掩盖儿童的真实病情。比较妥善的做法是首先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如果发现孩子仍可以正常地玩耍、吃饭,那么这种精神状态良好的低热情况,其实比体温虽低但精神萎靡不振的情况更安全。婴幼儿由于年龄小,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是包裹得太厚,容易引起“假性发烧”,需要将其衣物解开30分钟后再测量体温,这样获得的结果才更准确。
二、物理降温的合理应用与误区
物理降温一般适用于体温38.5°C以下、精神状态较好的发热儿童,其核心目的是增加散热来促进体温下降,但这并非简单的酒精擦身或冰袋冷敷额头。在物理降温中应掌握如下三个操作要点:首先要减少儿童的衣物覆盖,可以穿着宽松、棉质且透气舒适的衣物,千万不可用毛毯对儿童进行包裹。在发热状态下儿童可能发生寒颤现象,家长可不必过于恐慌,这是体温上升阶段的常见反应,寒颤时不可强行脱掉衣物,观察儿童寒颤结束后可适当减少衣物;第二,要掌握温水擦拭的技巧,可准备32~34°C的温水,将毛巾充分浸湿,着重对儿童的颈部、腹股沟及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密集的部位进行擦拭,每次擦拭10~15分钟,但要注意避开儿童胸部、腹部等敏感区域;第三,要注意补充水分,儿童发热时呼吸会增快、出汗量会增多,要及时为其补充温开水。
物理降温中要避免进入下述误区:首先,酒精擦拭降温的危害性较大,这是因为儿童的皮肤比较娇嫩,利用酒精擦拭皮肤容易造成酒精吸收,甚至可引起中毒;其次,冰袋冷敷的方法不可取,在持续的低温刺激下会导致皮肤血管收缩,反而会干扰皮肤散热,甚至使儿童出现寒冷不适的症状;最后,“捂汗退热”的做法不可取,过度对儿童进行包裹会影响热量散发,甚至诱发高热惊厥,特别是对婴幼儿而言,“捂汗退热”的做法更是危险。
三、药物退烧及注意事项
一旦发现儿童体温超过38.5°C,或因发烧引起显著不适症状,就要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应用退烧药物。现阶段儿童比较常用的退烧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两种药物在选择和用法方面有所区别。
对乙酰氨基酚一般适用于两个月以上的儿童,单次剂量为10~15mg/kg,可每4~6小时应用一次,但单日最大用药剂量应控制在75mg/kg以内。由于该药物药效温和、副作用较少,因此是婴幼儿首选的退烧药物。布洛芬一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中,单次剂量为5~10mg/kg,可每6~8小时服用一次,但单日最大剂量应限制在40mg/kg以内。布洛芬的退烧作用强且药效维持时间长,然而可能产生胃肠道刺激,一般建议儿童随餐服用。在退烧药物应用时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要避免混合用药,如果同时应用两种甚至多种的退烧药物,极有可能引起肝肾受损;第二尽量不选择栓剂,这是因为栓剂的吸收并不稳定,并且剂量也不容易控制;最后,特殊情况用药须格外谨慎,例如存在肾功能不全或患有G6PD缺乏症的儿童,在使用退烧药物前应详细咨询医生。
儿童发烧十分常见,护理时要做到耐心、细心、理性,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烧应按需使用,并结合儿童的年龄、体温及精神状态灵活调整,切勿走入退烧误区。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