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毅  单位: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543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生存期短的特点让许多人闻之色变。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8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10%。然而,胰腺癌并非完全不可预防,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体检,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一、警惕五大危险因素

胰腺癌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下五类人群需重点防范。

(1)长期吸烟者。烟草中的亚硝胺、苯并芘等致癌物会损伤胰腺细胞。研究表明,每日吸烟20—40支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4倍。

(2)肥胖与代谢异常人群。体脂指数(BMI)超过28的人群,胰腺癌风险增加30%。肥胖引发的慢性炎症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

(3)慢性胰腺炎患者。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会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细胞恶变风险提升5—10倍。

(4)新发糖尿病患者。50岁以上新发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者,需警惕胰腺癌引发的胰岛功能损伤。

(5)化学物质暴露者。长期接触萘胺、苯并芘等工业化学品的职业人群,如皮革、化工行业从业者,胰腺癌发病率显著升高。

二、构建防御体系

(一)饮食“三减三增”

饮食调整是预防胰腺癌的基石。高脂高糖饮食会过度刺激胰腺分泌消化酶,长期可能诱发慢性炎症。建议每日红肉摄入量控制在50克以内,远离油炸食品与含糖饮料。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是关键,菠菜中的叶酸、西兰花含有的萝卜硫素等抗氧化物质,能有效保护胰腺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在优质蛋白选择上,鱼类富含的ω-3脂肪酸可减少炎症因子产生,豆制品中的异黄酮能调节细胞增殖。例如,每周吃2-3次三文鱼,搭配每日500克新鲜蔬菜,能为胰腺提供全面的营养保护。

(二)运动“双轨制”,激活身体防御力

规律运动可显著降低胰腺癌风险。有氧运动中,快走时保持心率在每分钟100-120次,持续30分钟以上,能有效消耗脂肪、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游泳作为全身性运动,对关节冲击小,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抗阻训练能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深蹲可强化下肢和核心肌群,俯卧撑能锻炼上肢及胸背部肌肉。建议从每组8-12次开始,每周进行2次,每次20-30分钟,并逐步提升强度。

(三)疾病“早筛早治”,抢占治疗先机

慢性胰腺炎患者是胰腺癌的高危群体,需每6个月进行腹部超声或CT检查,监测胰腺钙化、囊肿等病变。对于40岁以上有吸烟史、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胰腺专项体检,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四)环境“防护升级”,远离致癌隐患

职业暴露是胰腺癌的重要诱因之一。接触萘胺、苯并芘等化学品的工人,应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服,保持工作场所通风,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在居家环境中,要避免使用发霉的粮食和坚果,因其含有的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饮用净化水可减少水中亚硝胺等致癌物的摄入,建议使用反渗透净水器;装修时选择环保材料,新装修房屋需通风3-6个月后再入住,防止甲醛、苯等有害气体超标。

(五)心理“减压赋能”,筑牢免疫屏障

长期压力会使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冥想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每天静坐15-20分钟,专注于呼吸,可降低焦虑水平。瑜伽结合了体式、呼吸和冥想,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研究显示,每周进行3次瑜伽练习可显著降低压力激素水平。此外,保持积极社交也十分重要,参与病友互助组织或兴趣小组,与他人分享经历,能获得情感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药物“谨慎使用”,避免无谓伤害

某些药物可能增加胰腺癌风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干扰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胰腺负担;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过量使用可能引发胰腺损伤。在选择保健品时要格外谨慎,一些“抗癌保健品”宣称含有“天然成分”,但实际效果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延误正规治疗。使用任何药物或保健品前,都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