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亚萍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  发布时间:2025-08-15
1070

早上9点,28岁的程序员小林刚坐下敲代码,脖子就开始发紧;下午3点,大学生小琳抱着课本复习,肩膀酸得抬不起来——这是当代久坐族的“标配”:脖子像扛了块砖,肩膀像被绳子勒住,甚至头晕手麻、后背发沉。中医说“久坐伤肉”,这些酸痛不是“累”,而是气血不畅、经络阻滞的信号。  

别急着吃止痛药或贴膏药,试试老祖宗传下的中医护理法,每天10分钟,就能让颈肩“松绑”,找回轻松感。  

一、中医看颈肩痛:久坐=“气血堵车”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久坐时,颈部、肩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气血运行受阻,就像马路上堵车——局部得不到气血滋养,就会“喊疼”。  

常见疼痛类型分两种:  

实证(不通):脖子僵硬、肩膀沉重、按压有硬结(像“小石子”),多因长期低头、吹空调,寒邪或湿邪侵入经络;  

虚证(不荣):酸痛无力、遇热缓解、劳累后加重,多因气血不足(如长期熬夜、营养不良),肌肉失养。  

二、日常小动作:“动”走颈肩痛

中医讲究“以动引气”,久坐族的疼痛大多是“肌肉僵、气血滞”,通过简单的拉伸和活动,能快速疏通经络。  

1. “米字操”:给颈椎“松螺丝”

动作:坐直,头部缓慢画“米”字(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每个方向停留2秒,重复5-8次。   

2. “蝴蝶飞”:松肩又美背

动作:坐直,双臂自然下垂,像蝴蝶扇动翅膀——双肩先向前绕圈(5次),再向后绕圈(5次);然后双臂侧平举,掌心向上,像“托住天花板”,保持5秒后放下。  

3. “托天式”:拉脊又通脉

动作: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交叉放于小腹前;吸气时,手掌向上托举(掌心朝天),抬头看手;呼气时,手臂缓慢下落。重复5-8次。  

三、穴位按摩:“按”出轻松感

中医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颈肩部的疼痛,多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有关。按揉这几个“止痛开关”,能快速疏通经络。  

1. 风池穴:后脖子的“暖风机”

位置:后颈部,枕骨下(后脑勺下方凹陷处),左右各一。  

手法:用拇指指腹打圈按揉,力度由轻到重(以酸胀感为佳),每次3分钟。  

原理:风池穴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能祛风散寒、通利头目,对脖子发紧、后脑勺疼效果显著。  

2. 肩井穴:肩膀的“放松阀”

位置:肩部最高点(锁骨中点与肩峰连线中点),左右各一。  

手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先轻后重,配合手指“捏提”(像捏小面团),每次2分钟。  

原理:肩井穴是胆经要穴,能疏通肩部气血,缓解肩背酸痛。注意:孕妇慎按(可能刺激子宫)。  

3. 天宗穴:后背的“止痛片”

位置:肩胛骨中点(肩胛冈下窝中央),约与第4胸椎平齐。  

手法:双手交叉,手掌根部按揉对侧天宗穴(比如左手按右肩),力度稍重,每次3分钟。  

原理:天宗穴是小肠经的“肩痛点”,对肩背酸痛、手臂发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饮食调理:吃对食物“养”颈肩

中医说“药食同源”,久坐族的颈肩痛多与“气血不足”或“寒湿内阻”有关,通过饮食调理能从根源改善。  

活血化瘀:多吃山楂、玫瑰花茶(经期慎用)、桃仁粥(桃仁+大米煮粥),帮助疏通经络;  

祛寒除湿:喝生姜红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赤小豆薏米粥(炒薏米+赤小豆),适合舌苔白厚、怕冷的人;  

补气血:吃山药红枣粥(山药+红枣+大米)、当归黄芪乌鸡汤(当归5g+黄芪10g+乌鸡),适合长期乏力、脸色苍白的人。  

注意:避免生冷(冰饮、生鱼片)、油腻(炸鸡、奶茶),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气血生成。  

久坐族的颈肩痛,不是“病”,而是“提醒”——提醒你该起来活动了,该照顾自己的身体了。每天花10分钟做“米字操”、按按风池穴,喝碗山药粥,就能让颈肩“松绑”。记住: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简单的养生法,藏在日常的“小动作”里。  

下次久坐时,不妨放下手机,站起来伸个懒腰——你的颈肩,会感谢这个“小改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