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我国每年新增病例超40万,但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晚期才会出现症状”。事实上,乳腺癌若能在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了解乳腺癌的早期信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乳腺癌离我们并不远,这些人群需警惕
很多人觉得“癌症离自己很遥远”,但乳腺癌的发病已呈现年轻化趋势,以下几类人群需格外关注:
有家族遗传史:如果母亲、姐妹或女儿曾患乳腺癌,自身患病风险会增加2-3倍;若家族中存在BRCA1/2基因突变,风险更是会大幅提升。
激素因素影响: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或35岁后首次生育的女性,因长期受雌激素刺激,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习惯不良: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高脂饮食、肥胖(尤其是腰部肥胖)、长期饮酒的女性,患病风险会上升。
有乳腺疾病史:曾患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疾病的女性,需定期监测,避免病变。
值得注意的是,约70%的乳腺癌患者没有明确家族史,因此无论是否属于高危人群,成年女性都应关注乳腺健康。
二、牢记6个早期信号,发现异常及时排查
乳腺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些“预警信号”:
1. 乳房肿块: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多为单侧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像“石头”一样,表面不光滑,边缘不规则,用手推动时活动度较差(不像良性肿块那样容易滑动)。
肿块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靠近腋窝的位置),但也可能出现在乳头周围或其他部位,大小从黄豆到核桃不等。
注意:良性肿块(如乳腺增生)多伴随月经周期疼痛,而乳腺癌肿块通常不痛,因此“无痛性肿块”更需警惕。
2. 乳头溢液:非哺乳期的异常分泌物
非哺乳期女性,单侧乳头出现血性、浆液性(淡黄色)或水样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需高度重视——约10%的血性溢液可能提示乳腺癌。
溢液多为自发性,可能在挤压乳头时出现,也可能不挤压就自行流出,部分人会发现内衣上有污渍。
3. 乳头或乳晕改变:形态异常别忽视
乳头凹陷或偏向:原本突出的乳头突然向内凹陷,或向一侧偏斜,无法自行拉出,这可能是肿瘤牵拉乳头后方组织导致的。
乳晕皮肤异常:乳晕周围皮肤出现瘙痒、脱屑、溃烂,或变得粗糙呈“橘皮样”,可能是湿疹样乳腺癌的表现(这类乳腺癌恶性程度较低,但容易被误认为皮肤病)。
4. 乳房皮肤变化:警惕“橘皮样”或凹陷
乳房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皮肤表面毛孔变大、凹凸不平,像橘子皮一样,这是因为肿瘤堵塞淋巴管,导致皮肤水肿而毛囊处凹陷。
局部皮肤凹陷:乳房表面出现小凹陷,像“酒窝”一样(医学上叫“酒窝征”),多因肿瘤侵犯连接皮肤和胸肌的韧带,导致其缩短并牵拉皮肤。
5. 腋窝淋巴结肿大:隐蔽的“信号兵”
乳腺癌容易转移到腋窝淋巴结,表现为腋窝出现无痛性肿块,质地硬、可推动或固定不动,初期可能只有一个,后期可能多个融合成团。
很多人发现腋窝肿块时会误以为是“发炎”,但抗炎治疗后若肿块不缩小甚至增大,需及时排查乳腺癌转移。
6. 乳房疼痛:虽不典型,但不可忽视
多数乳腺癌早期无痛,但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轻微隐痛或刺痛,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出现乳房持续性疼痛,且疼痛部位固定,需排除乳腺癌可能。
乳腺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早期信号。记住:大多数乳房肿块是良性的,但只要出现上述异常,就应及时就医检查(超声、钼靶等)。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能保留乳房,更能挽救生命。关爱自己,从关注乳腺健康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