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翔  单位: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 神经外科  发布时间:2025-08-01
664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 “隐形杀手”。据统计,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超 300 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然而,由于公众对其早期症状认知不足,许多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以下这些看似普通的身体异常,可能正是帕金森病发出的 “预警信号”。

一、手抖:并非只是 “老了” 的表现

“手抖” 是帕金森病最广为人知的症状,但常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现象。与普通手抖不同,帕金森病引起的震颤具有典型特征:静止时明显,运动时减轻,情绪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这种震颤多从一侧手部开始,如同 “搓药丸” 般的动作,逐渐蔓延至手臂、下肢甚至头部。

需要警惕的是,约 20% 的患者早期可能不出现震颤,而表现为肢体僵硬。比如系纽扣时手指不听使唤,走路时腿部发沉,这些都可能是疾病的早期信号。有患者回忆,发病初期曾因握不住筷子被家人调侃 “干活不利索”,直到半年后出现步态异常才确诊,此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期。

二、嗅觉失灵:易被忽略的 “先行官”

临床研究发现,约 90% 的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前 5-10 年,就已存在嗅觉减退。这种变化往往不易察觉,可能表现为无法闻到食物的香味,对刺鼻气味反应迟钝,或难以区分不同气味。

由于嗅觉减退进展缓慢,常被误认为是鼻炎、年龄增长导致的正常衰退。若同时伴随睡眠中大喊大叫、手脚舞动等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需高度警惕,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 “超早期” 预警。医学研究显示,出现这类睡眠障碍的人群,未来 5 年内发展为帕金森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4-5 倍。

三、其他容易漏诊的信号

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帕金森病还可能以多种 “非典型” 面貌出现:

步态异常:走路时身体前倾,步伐变小变快,如同 “慌张步态”,转弯时需多次调整姿势。部分患者会出现 “冻结现象”,即行走中突然无法迈步,如同双脚被粘在地面。

面部表情减少:眨眼次数减少,表情呆板,被称为 “面具脸”。有患者描述 “想笑却扯不动嘴角,家人总以为我在生气”。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便秘、尿频、体位性低血压(起身时头晕)等症状。其中便秘可能在运动症状出现前 20 年就已存在,是重要的早期预警指标,日常可多喝温水、顺时针按摩腹部缓解。

情绪变化:约 40% 患者早期伴随抑郁、焦虑,表现为兴趣减退、莫名烦躁。这种情绪问题并非心理压力导致,而是神经病变直接引发的生理反应。

四、早发现早干预,把握黄金期

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但早期干预能显著延缓进展。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或运动障碍专科就诊。医生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等检查,可实现早期诊断,其中多巴胺转运体显像能在症状出现前就发现脑部病变迹象。

日常生活中,坚持适度运动(如太极拳能改善平衡能力,快走可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避免接触农药等神经毒素,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对于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长期接触重金属者),定期体检尤为重要。

五、走出认知误区,科学应对疾病

很多人存在 “帕金森病 = 瘫痪” 的错误认知,实际上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能维持正常生活能力。早期可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运动康复训练改善肢体灵活性;中晚期配合药物治疗,像左旋多巴类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可能导致症状恶化,必须严格遵医嘱。

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同样关键。家人可主动协助患者完成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多给予鼓励和陪伴;社区可完善无障碍设施,为患者出行提供便利。通过医患、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帕金森病患者完全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别让 “小毛病” 拖成 “大问题”。关注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科学认识帕金森病,才能为健康争取更多主动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