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静静  单位:宁津县中医院中医外科  发布时间:2025-08-01
833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它的困扰,出现便血、肿物脱出、肛门不适等问题。在中医理论中,痔疮的发生不仅与饮食不节、久坐久立等外因有关,更与体内湿热之邪密切相关。特别是肠道湿热过重,会导致肛门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阻,从而诱发或加重痔疮症状。因此,从调理湿热入手,是中医治疗痔疮的重要思路之一。

一、中医眼中的痔疮与湿热关系

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痔疮常归属于“痔核”或“肠风”范畴,其成因涉及气虚、血瘀、湿热等多种因素,其中以湿热下注为最常见证型之一。长期嗜食辛辣、油腻食物,过食肥甘厚味,或日常生活中缺乏运动,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浊内生,湿从热化,湿热之邪蓄积于肠腑,下注肛门,久之灼伤局部脉络,形成肛周瘀血、静脉扩张,最终演变为内痔、外痔或混合痔。尤其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重,或长期处于湿热环境中,湿热体质者更容易发病。湿热引发的痔疮常表现为便血鲜红、灼热刺痛、肿胀脱出、伴有肛门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热

中医讲究因人施治,辨证施养,了解自身是否属于湿热体质对防治痔疮有重要意义。体内有湿热的人常常口苦口黏、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容易出汗但黏腻不爽,面部油光明显或容易生痤疮,舌苔多为黄腻或厚腻,脉象滑数或濡数。伴随痔疮的典型症状如排便时肛门灼热、便血鲜红、肛周红肿瘙痒等,也提示湿热下注较重。如果以上情况经常出现,即使痔疮症状尚不明显,也应引起重视并进行及时调理。了解湿热体质的表现,可以在生活中主动避开湿热诱因,做到“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

三、中医调理湿热痔疮的方法

针对湿热型痔疮的调理,中医讲究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在药物方面,常选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地榆、槐花、黄柏、马齿苋、苦参、茯苓、泽泻等,既可口服中药汤剂调理全身,也可外用中药熏洗坐浴,改善局部症状。如地榆槐角汤、脾约丸加减常用于临床,具有较好疗效。在外治法中,中药熏洗具有舒缓疼痛、清热消肿的作用,适合便后应用。针灸拔罐亦可调理脾胃湿热、疏通经络、缓解瘀阻。在日常饮食中,应避免辛辣刺激、烧烤、油炸等热性食物,多食用绿豆汤、苦瓜、冬瓜、莲藕等清热利湿的食材,同时保证饮水充足,促进肠道排毒。保持大便通畅是缓解痔疮症状的重要基础,应多摄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红薯、苹果、香蕉等,有助于软化粪便、减少排便时肛门压力。

四、生活方式调整促进痔疮恢复

除了中药和饮食调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痔疮的防治至关重要。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每天定时排便,避免久蹲久拖,不阅读不玩手机,减少肛门静脉压增高的时间。保持肛门清洁干燥,避免细菌感染或湿疹,夏季应勤换内裤、使用温水清洗。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升身体代谢,减少湿热积聚,如每日坚持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既能改善便秘又促进气血循环,减少静脉瘀阻。在工作和生活中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若工作需长时间伏案,应每小时起身活动数分钟,促进血液流通。保持愉悦心情,避免过度焦虑和精神紧张也有助于脏腑协调、湿热平衡。

五、中医对痔疮防治的整体观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痔疮虽表现于肛门部位,其根源多在于脾虚湿盛、饮食失调、气机郁滞等内在因素。从调和脾胃、疏通气机、利湿泻热的角度出发,通过辨证施治与生活调养相结合,能够有效缓解痔疮发作频率和程度,避免手术治疗。在痔疮尚处于早期阶段时及时调养,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避免病情进展为重度内外混合痔。即使在术后恢复期,中医药调理气血也有助于恢复肛周组织功能、减少复发。通过深入了解痔疮的湿热本质,配合合理的中医治疗手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从源头防控痔疮困扰,重获轻松自在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