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苏玲  单位:南充纺织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27

“你就是想太多,开心点就好了”“别矫情,谁没烦心事”—— 这类话常伴随抑郁症患者。很多人将抑郁症等同于 “心情不好”,认为靠自我调节就能缓解,却忽视了它作为常见精神疾病的医学本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 2.8 亿人患抑郁症,我国患病率约 3.4%,且呈年轻化趋势。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带大家重新认识抑郁症,走出误区,掌握科学应对方法。

一、抑郁症:超越 “情绪” 的医学疾病抑郁症并非 “心理脆弱” 或 “情绪低落”,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多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核心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与神经功能紊乱。从生理机制看,大脑中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负责调节情绪、睡眠、食欲。当这些递质分泌不足或传递异常,会打破大脑 “情绪平衡”,使患者持续低落,且无法靠 “自我开导” 恢复。医学研究还发现,抑郁症患者海马体(与记忆、情绪调节相关)可能缩小,印证其 “疾病属性”,而非 “性格问题”。从症状表现看,抑郁症影响远超 “心情不好”。除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还伴随躯体与认知症状:躯体上可能出现失眠或嗜睡、食欲骤变、不明疼痛、精力衰竭;认知上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严重时会产生绝望感,出现自伤、自杀念头。这些症状会全面影响生活,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疾病。

二、走出误区:这些认知正在 “伤害” 患者大众对抑郁症的误解,常比疾病本身更让患者痛苦,还阻碍其及时就医。

最常见误区是 “抑郁症能靠意志力克服”。如同感冒无法靠 “硬扛” 治愈,抑郁症患者大脑神经功能已紊乱,单纯 “自我调节” 不仅无效,还可能让患者因 “努力无果” 产生更强自责感,加重病情。其次是 “只有经历重大挫折才会得抑郁症”。创伤事件可能诱发抑郁症,但并非唯一原因。遗传因素、慢性压力、生理疾病等,都可能成为诱因。有些患者甚至无明显 “诱因”,仅因神经递质失衡发病,不能否定疾病真实性。还有误区认为 “抑郁症患者都会很悲观”。部分患者会出现 “微笑抑郁”—— 表面正常交流、保持微笑,内心却承受巨大痛苦。这种 “隐藏式” 抑郁更易被忽视,也更易因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

三、科学应对:抑郁症可防可治,关键在 “及时干预”抑郁症并非 “不治之症”,通过规范治疗与科学护理,约 80% 患者能有效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一)及时就医:专业诊断是第一步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且伴随躯体或认知症状,应及时前往精神心理科或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医生会通过心理评估量表、躯体检查,明确是否为抑郁症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需注意,抑郁症诊断需专业医生判断,不可凭 “网上测试” 或自我感觉定论。

(二)规范治疗:药物与心理干预缺一不可抑郁症治疗以 “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为主,严重时结合物理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药物治疗方面,抗抑郁药能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缓解症状。很多人担心 “抗抑郁药有副作用”“会成瘾”,事实上,临床常用抗抑郁药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多为轻微不适且会随用药缓解;且抗抑郁药无成瘾性,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

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调整认知模式、提升应对压力能力。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方法,通过纠正负面认知,减少复发风险。家庭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也能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三)日常护理:家人与自我的 “双重支持”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应避免说 “别想太多”“加油振作”,而是给予 “我知道你很难受,我会陪着你” 的接纳;同时鼓励患者规律作息、适度活动(如散步、瑜伽,可改善情绪),帮助建立稳定生活节奏。患者自身也可尝试调节:写情绪日记梳理感受;进行 “正念呼吸练习”,减少焦虑与负面思维;主动与信任的人沟通,避免独自承受压力。

抑郁症就像 “心灵的感冒”,不是患者的错,也不可耻。希望更多人放下偏见,认识到它是可防可治的疾病。若你或身边人正被困扰,请记住: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生命负责的勇敢选择。只要积极干预,一定能走出情绪阴霾,拥抱阳光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