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反流性食管炎致病原因是贲门功能减弱以及胃内容物逆流。胃部顶部和食管连接的开口处,称之为贲门,该位置存在括约肌,这些肌肉可以紧密闭合,避免食物反流。但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可能感受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进而对食管黏膜内壁形成损伤以及刺激,从而引发食管炎症或糜烂等症状。那么,反流性食管炎有哪些症状?中医与西医又有哪些治疗方式?本文即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①烧心。烧心指胸骨后方或剑突下有显著的灼烧感,是反流性食管炎最为典型的症状。通常于患者用餐后60分钟发生。患者日常保持平卧体位、弯腰体位,或咳嗽、排便时,腹内压将随之升高,可能会引发该症状,一些患者在晚上还会加重。出现该症状的原因是反流物刺激了食管神经。
②反流。指胃部的内容物反流至咽喉或口腔,且在反流前未感到恶心或腹肌收缩等先兆。若是反流物呈酸味,表示为反酸,同时合并有尚未消化的食物。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胆汁或肠液的反流,若是出现,表示患者存在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中西医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式如下:
①药物干预。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多采用如下药物:a.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是临床治疗食管炎较为常用的药物,可以有效减少胃酸分泌量,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以及兰索拉唑等。b.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形成,如果患者无法耐受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选用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进行治疗。c.胃动力药物。常见的胃动力药物包括多潘立酮以及西沙必利等,以上药物可以有效加强食管括约肌的压力,加快胃肠排空速度。
②手术治疗方式。手术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不愿意长时间服用药物的患者,临床多采用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该手术方式能够有效加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性,避免胃酸反流。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常见方式。在采用西药治疗的同时,患者可以联合中药予以治疗。中医治疗需要辨证分型,根据不同辨证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①肝胃不和证。临床症状表现为胸膈有明显灼烧感、反酸、吞咽障碍、脉弦,舌苔薄腻或黄厚。治疗原则为疏肝和胃、降逆制酸。可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予以治疗,方剂构成如下:代赭石用量30克,乌贼骨用量20克,柴胡、延胡索、蒲公英用量15克,枳实、白芍用量12克,半夏、白及用量10克,甘草用量3克。
②肝胃郁热证。临床症状表现为反酸、烧心、口干、胃脘有灼烧感,脉弦数、舌苔薄黄。治疗原则为泻肝清热、降逆和胃。可采用四逆散联合左金丸加减治疗:乌贼骨用量20克,白芍用量为15克,法半夏、栀子、黄芩、丹皮、生地、茯苓、白术用量为12克,甘草用量5克,川连用量3克。
③胆热犯胃证。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苦,咽喉有恶心感,反酸、烧心、心烦意乱,甚至感到胸部有明显疼痛,舌苔黄腻,脉弦。治疗原则以清化胆热、降气和胃。可采用四逆散联合金铃子散加减予以治疗:乌贼骨用量为25克,枳壳、白芍、胆南星、竹茹、茯苓、白术、郁金、栀子、延胡索用量为12克,柴胡用量为9克,甘草用量为5克,黄连用量为3克。
④气郁痰阻证。临床症状为头晕目眩、咽喉处仿佛有痰阻,难以吞咽。甚至可能感到咽喉疼痛,难以吞咽,声音嘶哑,舌苔呈白腻状,脉弦滑。治疗原则为降气和胃与开郁化痰,临床可采用旋覆代赭汤联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旋覆花、半夏、代赭、厚朴、茯苓、郁金、全瓜蒌、丹参用量为12克,紫苏用量为12克,生甘草用量为5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