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又称 “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约 70% 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经过医院急性期治疗后,患者回归家庭并不意味着康复结束,而是需要将专业医疗照护与居家康复相结合。如何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无缝衔接?这篇文章将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科学、实用的居家护理建议。
出院前:制定个性化居家康复计划
医院治疗阶段的结束,正是居家康复的起点。在出院前,患者和家属应与医生、康复治疗师充分沟通,明确以下内容:
1.评估居家康复需求:通过专业评估(如 Fugl-Meyer 评估量表)判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确康复目标和重点。若患者上肢精细动作受损严重,可将握笔训练、抓握物品等纳入康复计划。
2.记录医嘱与用药:详细记录医生的用药方案、复诊时间,以及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必要时,可录制康复治疗师示范的训练视频,便于居家参考。
3.改造居家环境:提前对家居环境进行安全改造,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在床边放置防滑垫、移除门槛和电线等障碍物,避免患者因行动不便发生跌倒;将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健侧伸手可及的位置,便于其独立完成日常活动。
居家康复训练:科学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居家康复训练是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需遵循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的原则:
1.被动运动:对于卧床或肢体无力的患者,家属可协助其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如对肩、肘、腕、髋、膝等关节进行屈伸、旋转活动,每个动作重复 8~10 次,每日 2~3 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主动运动:随着患者肌力恢复,鼓励其进行主动训练,如床上翻身、坐起、站立练习。可借助辅助器械(如助行器、握力球)逐步提高活动能力。例如,从床边坐立平衡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站立和短距离行走。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参与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活动,初期可由家属辅助完成,逐渐过渡到独立操作。例如,使用带长柄的牙刷和梳子,或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降低操作难度。
日常生活照料:细节之处见健康
除康复训练外,居家生活照料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1.饮食管理: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鱼类、豆类),控制糖分和胆固醇摄入。吞咽困难的患者应采用糊状食物,进食时保持坐位或半卧位,避免呛咳引发吸入性肺炎。
2.皮肤护理:长期卧床患者需每 2 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或减压敷料预防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注意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的护理。
3.二便管理:鼓励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辅助;尿失禁患者可选用成人纸尿裤,并定期更换,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预防并发症:警惕居家康复中的 “隐形杀手”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易出现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关节挛缩等并发症,需重点预防:
1.肺部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定期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多坐起或站立,避免长时间平卧位导致坠积性肺炎。
2.深静脉血栓预防:卧床期间,可通过穿弹力袜、做踝泵运动(脚踝屈伸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若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需及时就医排查血栓。
3.心理支持:偏瘫导致的功能障碍易引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定期复诊与紧急情况处理
居家康复期间,定期复诊是监测病情、调整康复方案的重要环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复诊,携带居家康复记录(如训练日志、血压血糖监测数据),便于医生评估康复效果。此外,需牢记脑卒中复发的 “120” 识别口诀:“1” 看(1 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2” 查(两只手臂平行举起,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若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 120 送往医院救治。
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康复模式的转换。通过科学的居家护理和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重归正常生活。记住,家庭是康复的 “第二战场”,家属的支持与专业护理的结合,就是患者战胜疾病的最强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