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药的特殊煎法
中药的特殊煎法是根据药物性质、功效及临床需要采用的不同煎煮方法,旨在充分发挥药效或降低毒性。以下是常见的特殊煎法及药材举例:
1. 先煎
目的:增加有效成分溶出或降低毒性。
适用药材:矿物、贝壳类:生石膏、牡蛎、龟甲等;
有毒药材:附子、川乌等。
方法:药材单独煎煮30-6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
2. 后下
目的:保留挥发性成分,防止药效散失。
适用药材:含挥发油类:薄荷、砂仁、豆蔻等;
久煎易失效类:钩藤、大黄等。
方法:其他药煎好前5-10分钟加入同煎。
3. 包煎
目的:防止药物刺激咽喉或药液粘锅、糊化、焦化。
适用药材:绒毛类:旋覆花、辛夷等;
细小颗粒类:车前子、葶苈子等;
易糊化类:蒲黄、海金沙等。
方法:用纱布或汤料袋包裹后与其他药同煎。
4. 另煎
目的:保留贵重药材的有效成分。
适用药材:人参、红参、冬虫夏草等。
方法:单独煎煮1-2小时,药汁兑入其他药液服用。
5. 烊化(溶化)
目的:避免胶类药材黏附锅底。
适用药材:阿胶、鹿角胶、阿胶珠等。
方法:其他药煎好后去渣,胶类打碎加入药液,文火加热,持续搅拌至溶化;或胶类打碎,趁药液热时搅拌溶化。
6. 冲服
目的:避免高温破坏药效。
适用药材:贵重细粉:川贝母粉、发酵虫草菌粉等;
液态药:鲜竹沥、蜂蜜等;
不宜加热的药:芒硝等。
方法:用药液或温水冲服。
7. 煎汤代水
目的:避免药液过于黏稠或减少用量。
适用药材:灶心土、玉米须等。
方法:先煎此类药,药液代替水煎煮主方。
8. 生汁兑入
目的:保留鲜药活性成分。
适用药材:鲜生地汁、姜汁等。
方法:榨汁后兑入煎好的药液中。
9. 去渣重煎
目的:浓缩药液。
方法:首次煎煮后去渣,药液再次煎煮。
注意事项
器具选择:忌铁、铝器,用砂锅等陶瓷器具。
水质水量:清水,水量没过药材2-3厘米。
特殊医嘱:如附子需先煎至口尝无麻辣感等。
二、中药的服药方法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剂型等影响外,还与服药时间、服药多少及服药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1. 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1)空腹服:适用于补益药、泻下药、驱虫药。饭前1小时左右服用,有利于药物迅速吸收或直接作用于肠道。
(2)饭前服:适用于治疗下焦疾病及补虚药。饭前30-60分钟服用,使药力易于下达。
(3)饭后服:适用于治疗上焦疾病、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饭后30-60分钟服用,可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4)睡前服:适用于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泻药。睡前30-60分钟服用。
(5)顿服:病情急重时,一次服完,以集中药力,发挥最大效果。
(6)频服:少量多次服用。适用于咽喉疾病、呕吐患者、小儿服药困难者,或病情需要持续给药的情况。
(7)定时服:如治疗疟疾的药物,需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8)不拘时服:病情需要时随时服用,如治疗急症的药物或代茶饮。
2.服药多少
(1)成人: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2次或3次服用。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发汗、泻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以保证药物不被吐出。
(2)儿童:需根据年龄、体重酌减。一般比例: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儿1/3-1/2,幼儿及幼童1/2-2/3,学龄儿童接近成人量或略减。具体务必遵医嘱。
(3)丸、散、膏、丹等中成药: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规定的剂量和次数服用。不可随意增减。
3.服药冷热
(1)一般汤药多宜温服,有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服用时还需震荡,避免有效成分沉淀丢失。
(2)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如辛温解表药、温里散寒药。特别是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需温覆取汗。
(3)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不欲冷饮者,仍以温服为宜。
(4)用从治法时,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5)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均宜用温开水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