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凸显,近几年我院儿少心理门诊就诊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不禁引发了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为关键且脆弱的阶段,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变化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便可能演变为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心理问题
1.常见类型
情绪波动大:青少年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情绪易起伏。可能因小事瞬间情绪低落或愤怒,如考试失利后陷入长久沮丧,或因朋友误解而大发雷霆。
学习压力与焦虑:学业负担重、考试竞争激烈,易产生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表现为考前紧张、失眠、食欲不振,考场上大脑空白、发挥失常等。
社交困扰:渴望融入群体又常面临社交难题。如因性格内向在新环境中难结交朋友,或因处理不当与同伴产生矛盾冲突,导致孤独、自卑、焦虑等情绪,影响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
自我认同困惑: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快速变化,易对自我形象、能力、价值产生怀疑和迷茫。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可能因外貌、成绩等不足而自卑,甚至通过极端方式追求认可,如过度节食、过度表现等。
2.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影响显著。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利于培养积极乐观性格;而父母争吵频繁、过于严厉或溺爱的家庭,易使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形成不良性格与行为习惯。
学校因素:学业压力、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重要因素。繁重作业、频繁考试使学生长期紧张;教师评价方式不当易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校园欺凌更给受害者带来身心创伤与心理阴影。
社会文化: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暴力、色情、虚假内容易误导青少年价值观与行为。社会对成功和美的片面定义,如唯成绩论、以瘦为美等,也给青少年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与自我认同危机。
个体差异:青少年性格、气质、认知风格和应对方式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差异。性格开朗、乐观自信者较能应对压力和挫折;而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者在面对困难时,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如何应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1.自我调节
认识情绪变化规律:掌握情绪调节方法,如感到焦虑紧张时,通过深呼吸、冥想、运动等放松身心。
积极面对压力:遭遇挫折时,学会积极自我暗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我效能感。
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让人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放松,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学会倾诉与分享:学会向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倾诉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这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2.家庭支持
建立良好亲子沟通: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机会。在沟通时,避免一味地说教和批评,而是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只看重成绩的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激烈的争吵和冲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当家庭面临问题时,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共同面对,为孩子树立应对困难的榜样。
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同伴交往情况,鼓励孩子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专业机构干预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适用于多种心理障碍,它帮助青少年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药物治疗:在必要时,药物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开具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
定期评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后续关怀,如电话回访、定期复诊等,让青少年感受到持续的支持。
总结: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需家庭、学校、社会与专业机构协同发力,从早期识别到干预支持形成闭环,唯有构建“预防-干预-康复”的全链条体系,才能为青少年筑起心理健康的“防护网”,助力其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