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是一种医疗技术,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在手术或疼痛性操作过程中失去痛觉和意识,以便医生能够安全地进行治疗或手术。麻醉不仅可以消除疼痛,还可以减轻患者对手术过程的焦虑和不适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麻醉方法的五种分类
1.神经阻滞麻醉
将麻醉药物注入神经丛、神经干旁,通过传导作用,麻醉某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当前,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越发成熟,麻醉风险也随之降低。只要手术部位局限于某个神经支配的范围,且阻滞时间满足手术需求,都可以使用此方法。既能够单独使用,又能与其他方法联用,适应症取决于手术时间、范围、患者状态等。麻醉期间,常用药物为罗哌卡因、利多卡因等,若操作正确,药物用量合理,一般不会出现副作用。但是,需要格外警惕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若麻醉操作不当,就会使药物进入血管,损伤神经组织。
2.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注射、吸入等手段,将麻醉药引入体内,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意识消失、全身无痛感的麻醉方法。其特点是患者肌肉松弛,无意识,感觉不到疼痛。通常情况下,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与患者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相关,可以调节和控制。当药物排出体内后,患者反射功能、神志逐渐恢复。全身麻醉的方式分为:1)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其特点是诱导快,且对呼吸道无刺激。2)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是将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内,从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其优点是诱导和苏醒迅速,并且可控性强。3)复合麻醉: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达到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麻醉方法。
3.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前者又称腰麻,是将麻醉药注入脑脊液,阻滞脊神经,产生麻醉效果。后者是将麻醉药注入硬脊膜外腔,使脊神经支配的区域暂时麻痹。椎管内麻醉后,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者,术后去枕平卧6h,预防头部过高导致脑脊液漏。观察局部是否感染、红肿,久卧起床时幅度不能太大,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出现。硬脊膜外阻滞麻醉者,麻醉平面未消退前,应平卧5h,无特殊体位要求的患者,可取半卧位。为了保证椎管内麻醉的效果,应注意这样几点:首先,麻醉过程中,患者不能乱动,要按医生要求配合操作。出现不适后,及时告知,以免穿刺时损伤神经或血管。其次,术毕6h左右,除胃肠道手术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进食流食或半流食。第三,帮助患者吸氧,待呼吸功能恢复后,停止吸氧。最后,休克、凝血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者,不宜进行椎管内麻醉。
4.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是指将穿透力强的麻醉药施于患者黏膜表面,使其渗透至神经末梢,产生短暂的麻醉效果,比较适用于咽喉部、鼻腔等手术。方法包括灌入法、涂抹法、滴注法、喷雾法等,其中灌入法用于尿路系统的诊治,涂抹法用于鼻部诊治,滴注法用于近视眼、白内障等眼部的诊治,喷雾法用于气道、口咽部的诊治。在表面麻醉中,利多卡因、丁卡因是常用的药物。
5.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是直接将麻醉药注入手术部位,分层阻滞神经末梢,多用于体表短小的手术。以利多卡因为常用麻醉药,添加适量肾上腺素,延缓麻醉药的吸收,延长麻醉作用时间。每次用药前,需要抽吸处理,以免麻醉药进入患者血管。注射结束后,等待4~5分钟,以完善局麻作用。
常见麻醉药物分类
1.全身麻醉类药
全身麻醉类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受到抑制,从而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常见的药物有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硫喷妥钠注射液等。
2.局部麻醉类药
局部麻醉类药物的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阻断局部痛觉,常见的药物有利多卡因凝胶、布比卡因注射液等。
3.吸入麻醉类药
吸入麻醉类药是通过呼吸道吸入,经肺部吸收而发挥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时间通常较短。
除此之外,还有局部浸润麻醉类药物,主要是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阻断局部神经,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