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当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不管是咳嗽、发烧,还是乏力、腹痛,医生常常会让我们去检查血常规,很多人对此感到非常疑惑,检查血常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关于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一、反映血液基本成分的变化
血常规检查主要是检测血液当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三大类细胞和血红蛋白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携带氧气并将其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负责运输氧气的蛋白质。如果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者是血红蛋白水平降低,都可能提示存在贫血。贫血患者一般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和严重情况,以便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侵入。白细胞数量增多一般提示身体当中存在感染,比如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升高;病毒感染的时候,淋巴细胞会明显增多,而白细胞数量减少的可能和免疫系统疾病、化疗副作用等有关。
血小板:血小板在人体当中发挥着凝血和止血作用,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像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血小板数量过多,可能会增加血栓发生率。
二、辅助诊断多种疾病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症状,血常规检查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患者出现发烧症状时,医生会通过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白细胞的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会明显升高;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或者是降低,淋巴细胞比例会升高,这都有助于医生针对性地使用治疗药物。
血液系统疾病: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血液系统疾病。如果是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检查会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增高或者是降低,同时伴随血小板数量、细胞数量减少现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则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情况。这些异常的指标可以为临床医生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提供依据。
其他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情况。慢性肾病、肝病等疾病也会对血常规指标产生影响,比如,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现象。
三、监测疾病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感染治疗:患者因为细菌感染进行抗生素治疗的时候,定期检查血常规可以观察白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否发生了降低,如果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说明治疗是有效的,如果指标没有变化或者是升高,可能提示抗生素选择不当或存在其他感染病灶,医生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化疗监测:癌症患者进行化疗时化疗药物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的造血细胞产生损伤,导致血小板白细胞数量减少。通过定期检查血常规,医生可以对患者的造血功能进行了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避免因为血细胞过度减少而引发出血或者是严重的感染。
慢性病管理:对存在慢性肾病、贫血等慢性病的患者,定期检查血常规可以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比如,贫血患者通过治疗后,观察血红蛋白浓度是否升高,可以判断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四、术前和术后评估
目前医生一般会要求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评估身体状况。严重的感染、血小板减少、贫血等情况,手术风险会明显增加,医生需要在手术之前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处理,等到符合手术要求之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后,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如果手术之后出现了白细胞升高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术后感染;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风险,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总之,血常规检查虽然简单、费用低,但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在疾病诊断、治疗监测、术前术后评估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