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思芳  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8
173

喝水呛咳、吃饭漏饭、吞咽后声音嘶哑 ——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是吞咽障碍发出的 “求救信号”。脑卒中、帕金森病、老年痴呆患者,甚至术后虚弱人群,都可能因吞咽功能下降陷入 “不敢吃、吃不好” 的困境。想要从频繁呛咳回归顺畅进食,不仅需要科学训练,更要掌握食物质地调整和增稠剂使用的关键技巧,这份 “日常修炼手册” 帮你逐步找回进食安全感。

一、先判风险:吞咽障碍的 3 个预警信号吞咽是口腔、咽喉、食道协同完成的 “精密动作”,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让食物误入气管。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吞咽障碍:

•进食时频繁呛咳,尤其喝水、喝汤时;

•食物残留口腔,吃完后仍有 “卡喉感”;

•吞咽后声音变浑浊,或出现反复肺炎(提示食物误吸入肺部)。

此时需先到医院做吞咽功能评估(如洼田饮水试验),根据结果调整饮食方案,盲目进食可能引发致命风险。

二、食物质地分级:给吞咽 “搭好跳板”不同吞咽能力对应不同质地的食物,就像给不同身高的人准备不同高度的台阶,选对了才能减少呛咳。临床通常将食物分为 4 个等级:

1. 轻度障碍(洼田饮水试验 Ⅱ 级):软食级适合能吞咽固体食物,但咀嚼能力稍弱的人群。食物需煮至软烂、易咀嚼,避免干硬、黏性大或带细小颗粒的食材:

•推荐:软米饭、煮烂的面条、蒸蛋羹、土豆泥(无颗粒)、切碎的煮软蔬菜(如冬瓜、南瓜);

•禁忌:馒头、汤圆、坚果、带籽水果(如葡萄、火龙果)。

2. 中度障碍(Ⅲ 级):泥状级适合吞咽固体食物易呛咳,需将食物打成细腻泥状的人群。食物需无颗粒、易塑形,用勺子舀起不易滴落:

•推荐:蔬菜泥(菠菜、胡萝卜打成泥)、肉泥(鸡肉、猪肉去筋后搅打成泥)、米糊(用米粉或大米打成细腻糊状);

•制作技巧:用料理机将食材打至无颗粒,可加少量水或高汤调节稠度,避免过稀(易呛咳)或过干(难吞咽)。

3. 重度障碍(Ⅳ 级):稀泥级适合吞咽液体和固体均困难的人群,食物需呈 “浓粥状”,流动性极低,用勺子舀起倒置不滴落:

•推荐:浓米糊、藕粉(冲调至浓稠状)、婴儿辅食泥(市售无添加款);

•注意:避免添加块状食材,即使细小肉末也需完全搅打融合,防止卡喉。

4. 极重度障碍(Ⅴ 级):流质增稠级适合完全无法吞咽固体,甚至喝水都呛咳的人群,需将所有液体(水、汤、果汁)用增稠剂调稠后食用,降低流动速度,给吞咽反射留出反应时间。

三、增稠剂使用:精准计量是关键增稠剂能让液体从 “流水状” 变成 “蜂蜜状”“布丁状”,但剂量不当会适得其反 —— 加少了仍易呛咳,加多了难吞咽,甚至引发便秘。目前临床常用的是玉米淀粉类或黄原胶类增稠剂,使用需遵循 “按比例调配、分次搅拌” 原则:

1. 常用增稠剂计量标准(以玉米淀粉增稠剂为例)•调至 “蜂蜜状”(适合轻度液体吞咽障碍):每 100 毫升液体(水、汤)加 1.5-2 克增稠剂(约 1/3 茶匙),搅拌后静置 2 分钟,液体能缓慢流动,勺子划过有轻微纹路;

•调至 “布丁状”(适合中度液体吞咽障碍):每 100 毫升液体加 3-4 克增稠剂(约 2/3 茶匙),搅拌后静置 3 分钟,液体呈凝胶状,倒置容器不流动,用勺子舀起能成型。

2. 操作误区需避开•误区 1:直接将增稠剂干粉倒入液体。易结块难溶解,需先将增稠剂与少量温水调成糊状,再加入剩余液体搅拌;

•误区 2:调完立即使用。增稠剂需静置 2-3 分钟才能达到稳定稠度,刚调好时可能偏稀,静置后会更稠;

四、日常训练:激活吞咽 “动力系统”饮食调整的同时,配合吞咽训练能加速功能恢复,每天坚持 10-15 分钟,3-4 周可见改善:

•空吞咽训练:反复做空咽口水动作,每次吞咽后停顿 1 秒,增强吞咽肌肉力量;

•冰刺激训练:用冰棉签轻擦咽喉部(腭舌弓、舌根),每次 3 秒,重复 10 次,唤醒迟钝的吞咽反射;

吞咽康复没有 “速成法”,但选对食物质地、用对增稠剂、坚持科学训练,多数人能在 2-3 个月内逐步改善。从能安全咽下第一口米糊,到能和家人一起吃一顿软饭,每一点进步都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