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深静脉置管(如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是重症患者、长期输液者的重要治疗通道,能快速输注药物、监测中心静脉压,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但置管后若护理不当,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其实,深静脉置管的日常护理并不复杂,掌握观察要点、规范维护流程、做好并发症预防,就能让这条 “生命通道” 安全有效,为治疗保驾护航。
一、先了解:深静脉置管的基本常识
1. 置管的 “适用场景”:哪些情况需要它
当患者需要长期输液(超过 7 天)、输注高浓度药物(如化疗药、营养液)、测量中心静脉压,或外周血管条件差难以穿刺时,医生会选择深静脉置管。常见置管部位中,锁骨下静脉感染率最低,股静脉因靠近会阴部更易污染,颈内静脉则便于护理观察。
2. 导管的 “寿命”:不是 “一劳永逸”
不同类型的导管使用时间不同,普通导管一般可保留 7-14 天,抗感染导管可延长至 2-4 周,具体需根据患者情况和导管通畅度决定。若出现发热、导管周围红肿或回血不畅,需及时评估是否拔管,避免 “超期服役” 增加风险。
3. 潜在风险:这些问题需警惕
置管后最常见的风险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血栓形成(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导管堵塞(推注药物时有阻力),其中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引发败血症,需重点预防。
二、日常观察:每天必做的 “检查清单”
1. 穿刺部位:看、触、查三步法
每天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直径超过 2cm 需警惕)、渗血、渗液,触摸周围皮肤是否发热、有硬结,查看敷料是否松动、污染或超过更换时限(透明敷料 7 天换 1 次,纱布敷料 48 小时换 1 次)。若发现敷料有血迹或渗液,需立即更换,避免细菌滋生。
2. 导管状态:关注 “外露长度”
记录导管外露长度,每天对比是否有变化,若突然缩短或变长,可能是导管移位或脱出,需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医护人员。同时观察导管回血情况,冲管时若有阻力或抽不出回血,提示可能堵塞或曲折。
3. 全身反应:警惕 “隐性感染” 信号
置管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超过 38.5℃)、寒战,且无其他感染灶,需高度怀疑导管感染。此外,置管侧肢体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疼痛,可能是血栓形成的表现,需及时告知医生。
三、规范维护:日常护理的核心步骤
1. 冲管与封管:保持导管通畅的关键
每次输液前后、输注血液制品或高浓度药物后,需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脉冲式推注),用量为导管容积的 2 倍。若导管暂不使用,需每 8-12 小时用肝素盐水(浓度遵医嘱)封管 1 次。冲管时若遇阻力,切勿暴力推注,以免导管破裂或血栓脱落。
2. 敷料更换: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更换敷料时,需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直径≥10cm),待干后贴上新的透明敷料,松紧适度。股静脉置管者更换敷料前需清洁会阴部,颈内静脉置管者需梳理头发以防污染。若敷料被浸湿,需立即更换。
3. 活动与体位:避免导管受损
置管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如提重物、过度弯曲),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者,睡觉时尽量避免压迫置管侧;股静脉置管者要少坐少蹲,以防导管曲折或移位。穿衣时先穿置管侧,脱衣时则相反,避免牵拉导管。
四、防患未然:并发症的预防与应对
1. 感染预防:切断 “污染途径”
患者及家属要保持置管部位清洁,不随意触摸敷料,洗澡时用防水保护套避免浸湿,若不慎弄湿,需及时通知护士更换。输液时若发现导管接口污染,立即用碘伏消毒后再连接。出现穿刺点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时,需及时拔管。
2. 血栓预防:让血液 “流动起来”
长期卧床患者需定时活动置管侧肢体(如握拳、松拳),股静脉置管者每 2 小时翻身 1 次。医生可能会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若出现置管侧肢体肿胀,可抬高肢体(高于心脏水平),但切勿按摩。
3. 导管堵塞:及时处理别拖延
若推注药物时感觉阻力增大,或回抽无回血,可能是导管堵塞,可先尝试用生理盐水轻柔回抽,若无效,需通知医护人员处理,切勿自行冲管。输液结束后要及时封管,避免血液残留。
结语
深静脉置管的日常护理虽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治疗安全。只要每天做好穿刺点观察、规范冲管、封管、及时更换敷料,就能有效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患者和家属无需过度紧张,掌握这些关键要点,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维护,就能让深静脉置管真正发挥 “生命通道” 的作用,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