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勇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4
14

在现代社会,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饱胀、早饱和嗳气等,但胃镜等检查常无器质性病变。该病虽不危及生命,却显著影响生活质量。西医多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等方面解释病因,治疗常用促动力药、抑酸药或心理干预。中医则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经验,强调整体调节与个体化治疗,日益受到现代医学界的重视。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与归类

中医虽然没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如餐后饱胀、上腹灼痛、早饱、食欲不振、嗳气等,常将其归属于“痞满”“胃痛”“嘈杂”“嗳气”等范畴。其中,“痞满”是最为核心的对症概念。“痞”意指阻塞不通,“满”是指胀满不适,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上腹部痞塞、满闷不舒的主观感受,这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症状高度吻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痞”“痞塞”的记载,而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则对“痞证”的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阐述,创立了多个至今仍广为应用的经典方剂。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刻解读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脾虚相关,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脾胃共居中焦,为气机枢纽。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二者协同,完成消化吸收。

脾胃虚弱是发病基础: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劳累过度或饮食不节,皆可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则运化无力,食滞中焦,导致脘腹胀满、纳差。若发展至阳虚,可伴畏寒、喜温喜按等寒象。

肝气郁结是关键诱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属木,脾属土,木郁克土。肝气横逆犯胃,致脾胃气滞,形成“肝胃不和”。常见胃胀连胁、嗳气频作,情绪波动时加重。

饮食停滞常见: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加重脾胃负担,导致食积气滞,引发脘痞胀痛、嗳腐吞酸。

湿热中阻亦多见:长期嗜食肥甘,或外感湿热,蕴结中焦,气机受阻,见脘闷、口苦、恶心、苔黄腻。

总之,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脾胃气虚或阳虚为本,气滞、食积、湿热为标,气机失常贯穿全程。

中医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原则是:健脾和胃,理气消痞。即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胃气的通降功能。根据不同的证型,具体治法如下:

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常用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舒肝和胃丸、胃苏颗粒。

2.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常用方剂:连朴饮、半夏泻心汤加减。常用中成药:三九胃泰颗粒(适用于湿热内蕴型)。

3.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常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中成药: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丸。

4.寒热错杂证: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减(此方是治疗寒热错杂痞满的代表方)。

5.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常用方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颗粒)。

6.饮食内停证: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常用方剂:保和丸加减。常用中成药:保和丸、健胃消食片。

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多样,具有简、便、廉等优势。

中药内服为主,依证选方。除此以外,中医理疗与生活调护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擅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取足三里(健脾和胃)、中脘(胃募穴)、内关(理气)、太冲(疏肝)。研究证实,针灸可通过调节脑-肠轴与神经递质,显著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推拿及穴位按压如摩腹、按揉足三里、点按中脘等,可自助操作,促进蠕动,减轻胀气。

强调饮食与情志调摄:主张食饮有节,避生冷油腻;保持情绪畅达,适度运动如太极、散步,以利气血通调。

结语

中医从整体观出发,将功能性消化不良视为全身气血失调的局部表现,通过辨证施治,采用中药、针灸等多种方法标本兼治,有效缓解症状并减少复发,结合中西医治疗可为患者开辟新的康复路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